首页> 中文学位 >Underly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a Thematic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6h】

Underly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a Thematic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I The Them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Chapter II The Theme of Familial Consciousness

Chapter III The Theme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在前人对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以往那种注重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诸如美国梦、边缘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母女关系、父子关系等单个主题的研究,而将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体系中,并努力探索这些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论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理论,将研究对象置于中美双重文化背景之中,着重探讨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的族裔意识、家族意识、个人意识这三个重要的主题,研究它们的艺术表现方式,分析它们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是如何展现美国华裔的物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
   绪论通过对国内外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既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也忽略了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论文尝试从中国儒家文化中有关国、家、人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述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中三个重要的主题:族裔意识主题、家族意识主题、个人意识主题。一方面,这三个重要的主题是按照中国儒家文化中整体本位的思想排列;而另一方面,这三个重要的主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了华裔特定的族裔经验和文化积淀,是华裔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征。论文作者试图充分利用中国学者的有利条件,以族裔、家族、个人为纲来架构整篇论文,从而达到整体、系统地研究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的目的。
   第一章讨论了美国华裔小说中的族裔意识主题。族裔意识主题主要表现在对华裔族裔历史的挖掘、对华人/华裔美国人形象的重塑、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追寻。
   对华裔被遗忘和压制的族裔历史,徐忠雄在《家园》中借助重绘华裔文化地图来对抗美国历史宏大叙述中的“断裂性”;赵健秀在《唐老鸭》中通过梦境来表达重新挖掘族裔历史的诉求;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对照片真实性的质疑显示出了颠覆主流历史的效力。华裔作家还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解构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对华人/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形象。水仙花通过把华人/华裔美国人置于文本中心而把美国白人置于文本边缘的写作策略构建了反他者的话语;赵健秀不仅策略性地把孔子变成了一个斗士,而且还从中国古典小说所塑造的武侠形象中汲取创作的力量,重塑华裔男性的阳刚之气;汤亭亭通过改写和拼贴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文学名著,塑造出一个具有鲜明族裔意识和女权意识的华裔女性新形象,从而彻底颠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华裔作家在其作品中对华裔族裔身份的构建大致包括否认、商讨和杂化这三个阶段。
   第二章分析了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家族意识主题。家族意识主题主要表现在对家族历史的追寻、对家族延续的奢望、逗留者对家的依恋、家族荣耀的思想。对家族历史的追寻,伍慧明在《骨》一书中采用了点辐射的文本结构,这不仅再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历史,而且也有力地再现了华裔作为美国一个少数族裔的屈辱历史;谭恩美在《接骨师的女儿》一书中通过对骨的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家族秘密和家族历史的挖掘与追寻。华人对家族延续的奢望在华裔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地艺术表现。朱路易在《吃一碗茶》里通过对王炳来性功能障碍的描述,暗示了作为美国排华政策产物的畸形的华人单身汉社会实际上就是对华人家族延续的扼杀,家族延续在华人单身汉社会里变成了一种奢望;同时,通过分析《华女阿五》一书中玉雪的父亲给他儿子所起的名字,可以体会到华人移民对家族延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华裔作品中也体现了逗留者对家的依恋。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只是美国的过客,中国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即使生前不能如愿返回中国,死后的骸骨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安葬在故土——不管是由子女、宗亲还是同乡带回故里。逗留者对家的依恋还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文化习俗的继承,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血缘与精神家园的依恋。家族荣耀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关,但当这一思想移植到美国时,其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刘裔昌的《虎父虎子》以及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探究了美国华裔小说中的个人意识主题。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在它所规定的等级和模式化的人际关系中,个人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获得意义,而个人的独立与自由是不值得提倡的。老一代华人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华裔子女都生活在“大我”的环境里,很少考虑到他们作为个体的存在。但当他们接触到与这种文化截然不同的美国主流文化时,其内心的个人意识逐渐被唤醒,绝大多数华裔子女经历了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变,在《华女阿五》中,玉雪的这种转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当华裔子女建立个人主体性后,又往往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寻求平衡,“小我”从“大我”中挣脱出来的欲望,最终与“大我”成为一体的追求。对于华人女性而言,在美国生存的艰难使得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得以改变,男性不再是唯一维持家庭生计的,女性的外出工作使得他们在接触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上的部分独立。同时,新一代的华裔女性在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打破沉默与消音,努力成为自己身体和心灵的主人,从而释放了被父权话语压抑了很久的女性自我,这在《女勇士》、《灶神之妻》以及《骨》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结论通过分析这三个重要的主题与特定的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语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这三个主题是如何展示华裔的物质、精神以及内心世界的。对这三个主题的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去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渊源以及其所蕴涵的美学和文化诗学层面上的意义,而且也有利于研究与华裔有着类似母国儒家文化传统和相似族裔经验的日裔、韩裔以及越裔美国文学的主题及其艺术表现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