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声
【6h】

“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论

第一章“问题与主义”之争概述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背景

(一)西学东渐与各种主义的传入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直接起因

(二)“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之争

(三)“问题”解决途径之争

三、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异同

(一)双方都赞同“主义”的重要性

(二)双方都反对空谈“主义”和“主义"的教条化..

(三)双方“主义”的指向性不同

(四)双方对“问题”与“主义”的注重点不同

(五)双方对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

第二章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看“问题与主义”之争

一、实质:切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

(一)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问题”必须与“主义”相结合

二、内容: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火花

(一)关注“主义”的理性化

(二)审视“主义”的现实化

(三)释疑“主义”的民族化

(四)注重“主义”的大众化

三、特点: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性

(一)认知阶段的学理之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发性朦胧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准备不足

(四)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第三章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与启示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

(一)觉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立足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寻求“主义”救国救民,于是乎各种外来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时人都以谈论和研究“主义”为时髦,连北洋御用政客安福系王揖唐也谈论起了社会主义,胡适实在是“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于1917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时评,接着蓝公武、李大钊先后发表持不同意见的评论,引发了胡、李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及“问题”解决途径之论争。在这场规模不大和为时较短的争论中,双方观点有异有同,彼此都赞同“主义”的重要性,反对空谈“主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