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研究
【6h】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本人的分析和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解读

2.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转换

2.1.1 相关概念厘定

2.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诉求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述

2.2.1 话语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要素构成

2.2.3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特点

第三章 主体间性转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境遇生成

3.1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形式和存在价值

3.1.1 话语内涵不断延伸

3.1.2 话语内容不断建构

3.1.3 话语方式走向民主

3.2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义危机”

3.2.1 话语方式与话语语境相关性的式微

3.2.2 话语内容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3.2.3 话语交往中生命意蕴的缺失

3.2.4 话语资源丰富性的不足

3.3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价值维度

3.3.1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质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效性的应然诉求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发展吁求

3.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实践要求

第四章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现

4.1丰富话语内容,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料库

4.1.1 植根本土,在继承中发展

4.1.2 对话自由,在共享中发展

4.1.3 胸怀世界,在借鉴中发展

4.2 动态生成,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

4.2.1 以生成性思维代替预设性思维

4.2.3 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

4.3 立足发展性,形成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

4.3.1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并重

4.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4.3.3 评价方式综合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话语体现观念说服力的实践传播活动,它以话语为交往和沟通的中介,不断的实现关系双方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以话语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必须通向话语,但是,该通向什么样的话语是我们要必须处理好的重要关系。主体间性明确了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对话话语关系的基础和实现话语转换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主体间性为视角,重新审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围绕其话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危机,尝试建构出立足于新的主体关系的话语转换路径。
  以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范畴的理论解读。通过对概念的解读,理清主体间性的特质,明确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存在形式和特点,表明主体间性作为实现其话语转换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缘何转换的问题考察和价值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践教化中存在的话语方式式微、话语内容梳理、话语资源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效,必须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价值,以新的话语方式实现主体的人的价值回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探索。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转换,必须形成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料库为基调,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为核心,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为保障的符合时代性和规律性的综合转化方式,以不断增强其话语的可接受性,提高其话语的叙事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