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作”精神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6h】

“遗作”精神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遗作”精神权利概述

一、“遗作”的概念

二、精神权利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一)精神权利的概念

(二)精神权利的起源与发展

三、“遗作”精神权利的构成

(一)精神权利的主体—“自然人”作者而非“法人”

(二)精神权利的客体—“作品”而非“人格利益”

(三)精神权利的内容—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第二章 “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发达国家“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德国法上“遗作”精神权利的继承人行使与保护

(二)法国法上“遗作”精神权利行使和保护的功能性安排

(三)日本法上“遗作”精神权利的延伸保护

二、我国大陆“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立法现状

第三章 “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理论探讨

一、精神权利乃是兼具人格权性质和财产权性质的权利

(一)精神权利与传统民法上人格权的“同质性”

(二)精神权利与传统民法上人格权的“异质性”—权利财产性分析

二、国内关于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相关理论及评析

(一)继承说

(二)部分继承说

(三)延伸保护说

三、“遗作”精神权利的功能性分析

(一)“遗作”精神权利不再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

(二)“遗作”精神权利保护的公益必要性

(三)“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功能性”安排

第四章 “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的制度建议

一、“遗作”精神权利行使与保护主体规则的探讨

(一)发表权行使与保护主体规则的探讨——兼评《送审稿》第24条

(二)署名权行使与保护主体规则的探讨

(三)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行使与保护主体规则的探讨

二、侵害“遗作”精神权利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一)“遗作”精神权利被侵犯不适用赔礼道歉

(二)“遗作”精神权利被侵犯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精神权利(moral rights),也就是我国著作权法上的著作人身权。相比于著作财产权,其乃是研究著作权最具有理论争议的问题。关于精神权利性质及权利行使和保护,我国法学界已进行了相对充分的探讨,但对“遗作”精神权利行使和保护问题却鲜有论及。本文将重新阐释精神权利的性质,力图突破民法上精神权利乃是人格权这一理论藩篱,这也正是本文采用“精神权利”这一概念的缘由。在此基础之上,拟就“遗作”精神权利行使和保护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第一部分是关于“遗作”精神权利的概述。通过对“遗作”概念的界定和“精神权利”概念的简单介绍,为下文的讨论划定边界。
  第二部分是关于“遗作”精神权利行使和保护的比较法考察。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文章仅研究了德国、法国、日本的立法例。
  第三部分重点解决“遗作”精神权利行使和保护的理论难题。通过对精神权利人格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的再定位来批驳国内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证“遗作”精神权利永久保护背后的公益必要性。
  第四部从实践出发,分别对“遗作”精神权利中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使和保护提出一些简单的制度建议。

著录项

  • 作者

    马越;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法律(非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国英;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著作权法;
  • 关键词

    精神权利; 人格权; 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