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0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及时空格局研究
【6h】

200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及时空格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资本

2.1.2 自然资本利用率

2.1.3 自然资本利用强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3 模型及计算方法

2.3.1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2.3.2 资本流量占用率

2.3.3 存量流量利用率

2.3.4 自然资本利用率与修正的DEA模型

2.3.5 自然资本利用强度

2.3.6 空间计量模型

第3章 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现状评估

3.1 研究区域界定及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参数的确定

3.3 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现状评估

3.3.1 流量资本利用评估

3.3.2 存量资本利用评估

3.3.3 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

第4章 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及时空格局研究

4.1 自然资本利用率及其时空格局

4.1.1 自然资本利用率评估值

4.1.2 流量资本利用率和存量资本利用率的关系

4.1.3 自然资本利用率的时空格局

4.2 自然资本利用强度及其时空演变

4.2.1 自然资本利用强度评估值

4.2.2 自然资本利用强度的时空格局

第5章 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子选取

5.2 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的空间线性回归分析

5.2.1 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

5.2.2 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的选择

5.2.3 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前,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和城市迅速发展,在人类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与自然的空间及物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引起了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冲突不断爆发和加深,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将自然资本存量恒定作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并侧重于自然资本的测算。实际上,只有提高自然资本的投资效率,才能保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自然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以自然资本消耗为主的不可持续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自然资本利用强度是衡量自然资本利用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长远来看,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本利用率越高、自然资本利用强度越低越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已有自然资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以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尝试建立基于自然资本利用率和利用强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框架,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将自然资本利用分解为存量资本利用和流量资本利用,进一步利用DEA模型评估自然利用效率以及分解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率和自然资本利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资本利用强度在逐渐降低的同时自然资本利用率也有下滑趋势,而苏南大部分城市资本利用率逐渐上升,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从空间格局上来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自然资本利用上往往呈现资本利用强度低且效率有效的态势;与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自然资本利用受到涓滴效应的影响一般呈现发展较好的状态,距中心城市较远和大经济区域链接地带的城市自然资本利用质量低,多属于“高-无效型”。
  为弄清造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利用空间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绿地面积的增加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率则有利于自然资本利用的降低。针对前文分析结论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为了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缓解生态压力,长三角地区务必要加强政策监督,合理引导地区健康发展,确保发展的公平性;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然资本的全面投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合理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