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全球-地方联系的我国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研究——以新能源领域为例
【6h】

基于全球-地方联系的我国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研究——以新能源领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科研合作网络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科研合作网络

2.1.2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

2.2 科研合作网络的研究进展

2.2.1 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研究

2.2.2 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

2.3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

2.3.2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的区别

2.3.3 全球-地方知识流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研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3.1 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

3.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3.1.3 拓扑结构指标说明

3.1.4 比较区域的划分

3.2 科研论文产出的基本统计特征

3.3 科研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多尺度分析

3.3.1 国际层面

3.3.2 国家层面

3.3.3 区域层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地方联系对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影响分析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4.2.2 回归分析

4.3 全球-地方联系影响的机制分析

4.3.1 知识创造主体

4.3.2 知识交流地方平台

4.3.3 知识交流国际平台

4.4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深受知识经济的影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和区域为保持竞争优势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另外,区域发展既不是受全球化的单向影响,也不是受地方化的单向影响,而是一个全球地方化的过程。因此,区域之间紧密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各国、各地区高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鉴于此,本文以Scopus数据库中2000-2014年新能源领域联合发表论文作为数据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科学计量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分析新能源研究领域科研合作网络的拓扑和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地方联系对科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国际层面和地方层面科研合作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新能源领域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变存在时空差异。在国家层面的区域合作网络中,发达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华北和华东是其他四个区域联系的首选,中南和东北地区在区域之间的合作中表现不相上下,西北和西南与其他四个区域的联系最弱。另外,发达地区的网络结构能够较早地达到稳定状态(华北在2003年,华东在2005年,中南在2003年,东北在2005年),而不发达地区的西北、西南地区则分别在2011年和2009年达到稳定的网络结构。
  第二,六大区域的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在三个层面存在差异。在三个层面上,通过比较网络规模的大小和联系的强弱,一般是华北、华东和中南位于前三,东北、西北和西南位于其后。六大区域的度数中心势都保持下降的趋势,网络集中程度越来越小,都处于分散化趋势。除华北地区外,其他区域的中间中心势均保持下降的趋势。华北地区在三个层面上,重要节点对网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第三,全球-地方联系影响城市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首先,通过分析选取的18个城市发现这些城市国际层面的产学研联系程度均大于地方层面。企业-高校和高校-科研院所均为地方层面合作和国际层面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次,国际层面联系对度数中心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且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某一城市与全球的科研联系提高了其在国内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活跃度。
  第四,以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机制。本文从知识创造主体、知识交流地方平台和知识交流国际平台三方面分析全球-地方联系对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影响的机制。
  第五,本文认为我国各区域应扩大新能源科研平台建设,提高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合作交流,促进知识流动;完善地方科研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立足城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