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
【6h】

环境传播中的媒介动员:以我国雾霾事件为例(2000-2017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文的关键概念

四、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

第一章 从雾霾到“雾霾议题”:雾霾议题“初现”

第一节 雾霾的传播与媒体建构过程

一、古代雾霾的记录状况

二、现代雾霾传播及建构过程

第二节 雾霾的政府治理情况

一、国外雾霾治理的政策动员

二、我国雾霾治理的政策动员

第三节 雾霾数据监测议题“初现”

一、国外雾霾事件情况

二、我国雾霾议题“初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监测之争:雾霾议题“形成”

一、提供“信息来源”与微博动员

二、引发“舆论偏向”与共意性动员

第二节 “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数据监测的NGO动员

一、寻求机遇: “环境空间”和“政治空挡”的把握

二、身份认同:微博建构虚拟动员关系网

三、策略化叙事:新闻媒体进行理性动员

第三节 PM2.5数据监测的媒体动员

一、建构议题框架:再现与争夺

二、重构话语秩序:消解与颠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治性蓝天”事件:雾霾议题“政治化”转变

第一节 “政治性蓝天”的政治动员

一、政治动员背景及议题建构

二、政治动员的具体路径

第二节 “政治性蓝天”议题的多元媒介话语及其意义建构

一、新媒体中的民间话语路径

二、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与政府间“调停者”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穹顶之下》事件:雾霾议题“强化”

第一节 动员背景及动员主体

一、动员背景及议题建构路径

二、动员主体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穹顶之下》的媒介动员:集成、表达与竞争

一、关于环境主张的集成:雾霾议题“问题化”动员

二、关于环境主张的表达:动员方式

三、关于环境主张的动员特征:使政治机会成为可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雾霾天停课”事件:突发事件议题“突变”

第一节 “雾霾天未停课”事件的多元动员主体

一、“红色预警霾天未停课”事件的动员过程

二、“雾霾天操场考试”事件的媒体动员过程

三、“举报雾霾天未停课”事件的动员过程

第二节 “雾霾天停课”事件的媒体“再动员”

一、媒介动员框架类型及整合:以新闻评论为例

二、新闻框架的动员机制:共意动员剧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雾霾媒介动员进行时:媒介动员变迁、机理与未来

第一节 媒介动员的变迁

一、“冲突性运动”向“共意性运动”转型

二、雾霾议题动员阶段进程(2000-2017年)

三、后雾霾媒介动员时代凸显“媒介化”、“社会化”趋势

第二节 媒介动员的机理

一、动员主体身份、动员模式及影响

二、动员主体间关系:脱域、断裂、联盟

第三节 媒介动员的未来

一、公众:呼吁理性动员

二、媒体:优化动员路径

三、政府:加强动员自主性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及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作为社会运动中的新形态,“媒介动员”深刻地影响了环境政治的整体景观。在媒介环境中,我国雾霾传播通过特有的“过程-机制”,使媒介动员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及问题。本文在“环境传播”、“媒介化社会”、“社会运动”等相关理论范畴内,对近20年间我国发生的多个雾霾事件进行过程梳理和比较研究,并结合媒介动员的变迁、机理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背景,探索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媒介动员得以实现的现实依据、行动解释框架及其限度。
  雾霾事件的媒介动员过程中,公众、社会精英、媒体和政府不断调整角色及互动关系,建构了新的社会动员环境。就公众、社会精英而言,两者之间身份边界模糊,在媒介动员过程中不断游离切换。社会精英由于其动员模式的专业化,使其成为公众动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动员主体,在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众主要通过戏谑、嘲讽等负面社会心态的话语表达和“强势模因”的动员模式参与动员,进而出现了“搭便车”的群体行为以及“非理性”的公众动员。因此,公众需要通过优化动员组织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来呼吁理性公众动员。就媒体而言,媒体从工具性角色向话语主体身份的转变,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动员主体。新媒体主要以“戏谑讽刺”、“悲情叙事”等修辞方式参与动员,并形塑动员共意。在动员过程中,情感认同难以持久和精英话语难以聚集等因素导致动员议题不持续性,进而影响了动员效果。因此,新媒体需要通过建构新型“公共领域”,以避免公共事件议题快速更替的舆论环境问题,以此加强新媒体的动员效果。相比而言,传统媒体报道趋于媒介话语治理模式,致使社会动员作用有限。在动员过程中,传统媒体常以“策略性框架”方式参与动员,由于其所建构的议题往往偏离核心动员诉求,致使公众动员诉求难以准确实现,进而削弱动员效果。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将各动员主体框架进行良性整合,进而优化社会动员框架并提高媒介动员效果。就政府而言,政府在动员客体到动员主体再到治理主体的身份转变过程中,常常以“政府象征性姿态”的动员模式参与动员,使政府动员趋于了常规化、法规化。同时,在“政治空档期”、“精英不稳定”的双重社会背景下,政府通常以“自我言说”的话语模式来泛化环境风险议题,以规避自我风险责任。在动员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缺乏互动导致了“反话语空间”的形成,治霾政策实施的不同步强化了政治同盟的内部冲突,进而削弱动员效果。鉴于此,政府需要强化国家自主性、培养新的中间阶层、均衡环境风险责任,以此促进各舆情场域共振,进而达成基本共识,使之重塑社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良性话语空间。
  基于此,全文由绪论和六章节构成。绪论部分在阐述我国雾霾问题现状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作出总体性介绍。正文部分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2000-2017年我国主要雾霾事件的梳理,将雾霾议题的出现、形成、转变、强化及突变的整个过程进行描述,力图完整的呈现我国雾霾议题的整个发展过程。二是以媒介动员主体为线索,通过对雾霾议题建构过程中各话语主体的表现及影响作用的阐述,较为完整的勾勒出我国环境传播的语境及其特征。第六章在前五章雾霾事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动员”的变迁、机理及未来进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