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
【6h】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控技术

1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分布与危害

2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

3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物

4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害循环

5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因素

6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噻枯唑和链霉素杀细菌剂及他们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 噻枯唑及其研究现状

2 链霉素及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2007-2009年中国七省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08-2009年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和品质。应用药剂防治是最经济有效的应急方法,噻枯唑和链霉素是目前用来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的主要药剂,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对这两种细菌病害控制的有效性。本研究在温室采用活体寄主测定法,监测了来自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其抗药性频率较高。在室内采用区分计量法,监测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并以对链霉素敏感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光诱导和药剂驯化得到抗链霉素的突变体;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突变体对药剂的敏感性(MIC、EC50)和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评估了室内抗药性风险。结果表明,突变体抗药性稳定,致病力与出发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预示田间自然情况下抗药性菌株可能为药剂防治带来潜在风险。
   2007-2009年,采用活体寄主测定法,对来自云南、江苏、安徽、湖北、广东、海南、湖南七省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测定其对噻枯唑的抗药性。本研究共监测了505株水稻白叶枯病菌,依据300μg/ml噻枯唑对田间分离菌株的相对抑制率分布频率确定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抗药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判断标准:300μg/ml噻枯唑处理下,所测菌株致病的抑制率低于参照菌株ZJ173抑制率的70%时,该菌株为抗药性菌株。依据此抗、感区分标准,共监测到62株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菌株在群体中总的频率为12.28%。其中2007-2009年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具有抗药性的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11.21%,20.00%,10.42%。选取7株抗药性菌株和3株敏感菌株,测定了噻枯唑在离体条件下抑制其生长的EC50值,对敏感菌株的EC50为2.04-3.43μg/ml(平均值为2.51μg/ml),而对抗性菌株的EC50仅为1.95-3.49μg/ml(平均值为2.78μg/ml)。实验结果表明,田间抗药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在离体条件下,对噻枯唑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2008年测定来自云南、四川、江苏、安徽、湖南等省的水稻白叶枯病菌148株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344株,2009年来自江苏、广东等省的水稻白叶枯病菌96株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43株,未监测到对链霉素抗性的菌株。只有2007年在来自云南的102个菌株中监测到4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对链霉素表现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目前在自然界对链霉素的抗性频率还很低,采用常规生测方法难以检测。
   选择了4个野生敏感菌株,分别通过紫外光诱导和药剂驯服获得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抗链霉素突变体。对敏感菌株和突变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EC50值、交互抗性和致病力等方面的比较。链霉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野生敏感型菌株的MIC均小于1.6μg/ml,而抗药突变体的MIC都大于800μg/ml,抗药性水平近500倍。以敏感菌株RS105为例,其EC50值为0.20μg/ml,而4个抗药性突变体的EC50范围为9.72-115.66μg/ml,抗性倍数为48-569。抗药性菌株在无药条件下培养10代,抗性稳定,致病力与出发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该结果预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存在着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