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6h】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时空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

一、皖江地区的地貌、气候

二、皖江地区的水资源环境

三、皖江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社会背景

一、清以前皖江堤防史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地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修筑历程及技术进步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兴修历程

一、皖江江堤的江防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技术

一、清代之前堤防修筑技术概述

二、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的施工技术

三、清至民国时期联圩并捍技术的发展

四、清至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材料的改进

第三节 皖江江堤治理技术——以清代无为江坝治理为例

一、清代无为江堤治理理论

二、清代无为治理江堤的实践

第三章 堤防建设过程中役夫与经费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役夫派征

一、徭役制向田佚、粮佚制的过渡

二、募雇役夫方式的出现

三、受益夫与义务夫的变化

第二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筹措

一、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

二、民间诸种形式的水利集资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一、清代皖江的堤防管理机构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管理机构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法规

一、清代的堤律章则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典章制度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运行模式的变迁

一、水利行政趋向统一化

二、管理模式趋向法制化

三、堤防修护趋向近代化

第五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对水系生态的影响

一、河道开浚工程的影响

二、闸坝工程的影响

三、江坝工程的影响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皖江干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皖江支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鱼类生物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第六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社会生态的影响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效益

一、保护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堤防溃决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土壤环境和耕地的影响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二、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干流江段,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它流经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皖江堤防工程主要由江堤、河湖堤坝、圩田圩埂等部分构成,其中江流干堤属主体工程,它的兴废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盛衰。因此,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成为皖江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水利举措。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皖江堤防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基本奠定了当今江堤堤防的雏形。
  皖江堤防工程的形成及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皖江地区处于沿江平原地带,地势低下,土壤肥沃,水系密集、湖泊众多。且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春夏之交雨量集中,梅雨显著,容易成灾。这种自然环境,一方面给皖江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汛期来临,江水、河水、湖泊同时溢涨,皖江地区的农业和民众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筑堤挡水、保护家园,就成为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首要任务。具体而言,皖江两岸地势低下,每当梅雨来临之际,江潮泛溢时,频临长江的圩田往往有江水内灌的危险,群圩岌岌可危,皖江两岸江坝的修筑尤为重要。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面临着洪水灾害加剧,水灾率次增多;江沙淤积速度加快,江中沙洲增多;江堤退建次数增多,筑堤空间缩小等问题。江堤修建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皖江地方政府和民间始终把江堤修防作为首要任务,运用各种政策、经济以及技术措施,完成若干重要筑堤工程。同马大堤于晚清时期逐步建成,安庆广济圩江堤在清代修筑而成,无为江堤也是在清代“鼎修全堤”的基础上,奠定了今日大堤的雏形。民国时期,沿江的江堤建设也取得不少成就。经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修筑、治理,皖江两岸的一线江堤基本形成,其中主要有同马大堤、广济圩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芜当江堤等。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工程兴建较多。在筑堤过程中,皖江人民不断总结经验和技术要求,使当时的堤防工程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无论是具体的施工技术还是防护技术以及工程材料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皖江江堤建设所用物料类型多样,主要物料是土料和薪木材料。为保障工程的质量,当时对物料来源、质量和填充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特别是水泥、刚才等新型材料的引进和水泥灌浆等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堤防工程建设坚固度,为皖江的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保障发挥了水利效益。
  堤防建设过程中的役夫和经费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所以历来受到人民重视。皖江沿江堤坝工程有“官坝”和“民坝”之别,江堤修防过程中也出现了官府承办、民办官助、官督民修、民力民办等多种江堤工程实施形式。江堤修防中的役夫派征和经费筹措方式同样多样化。其役夫派征经历了圩夫制、粮佚制和雇募制等形式,受益夫与义务夫的范围在民国时期开始扩大。其经费来源和筹措方式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拨款,政府对民间的水利贷款,政府实施的各类捐输等。二是民间各种形式的水利集资,其办法有“按亩摊捐”、“按力捐输”、“州境户捐”以及“绅士捐办”等多种形式。
  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是皖江堤防建设的重要保障。清代,皖江江坝堤防的管理机构分属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管理机构以及朝廷委派督察职官;二是府、州、县的基层地方政府机构;三是专门的沿江的江防机构;四是民间管理组织。民国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国家与地方水政变动较大且变化无端,但是水利管理机构的设置进步较大,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较为细致合理,职责较为明确。与水利管理机构的发展相关,清至民国时期关于皖江江堤的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为推进堤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清代皖江江坝的规章制度,既有官府的规定,也有乡规民约。同治年间的《示禁江坝积弊碑文》是无为江坝历史上最早的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成文规章,对于当地的江坝修防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水利文化影响,中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及管理呈现出一些新面貌,近代水利法制建设也开始起步。
  堤防水利工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堤防兴建和演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保护及促进作用,但也往往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变当地的水系格局和江河湖泊的地貌结构,甚至会破坏水系环境的自然生态,引发相应的自然灾害。皖江堤防建设对水系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开浚工程、闸坝工程和江坝工程三方面。皖江地区襟江带湖,河湖水系丰富,水域宽广,航运条件优良。内河航运通道的自然形态受自然水系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强。清至民国时期,为使内河航运通道顺利,皖江人多次通过堤防兴修,改变长江水系格局,使长江更加符合水运要求,但由此造成的支流淤塞、水系混乱、生态破坏等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另外,众多的江堤工程加大了人类对江河自然水的控制力,引起小气候、水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沿江周围的动植物群落衰退,某些物种数量减少或消亡,其中鱼类生物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堤防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生态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皖江堤防工程作为防洪屏障,它一方面保护了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为皖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水利效益。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给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堤防工程阻隔洪水灾害,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安定,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但是堤防工程也常因改变水系格局,引起利益群体的水利纠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堤坝工程的溃决会引起更大的水灾,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决堤洪水冲毁民众的房屋、耕地、粮食,造成人畜伤亡,灾民大量外迁,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衰退;堤防工程崩坍或决口,使大片田地被淹没,沿江圩田被沙压或涝渍,土壤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溃堤还往往使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耕地坍入江河或沉于水,造成耕地损失。另外,堤防工程建设中的一些贪腐舞弊、陋规恶习,则严重影响堤防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效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从水利史实出发,考察清代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本身之利弊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在于汲取相关经验教训,为当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启示。其一,皖江堤防工程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经济作用和社会意义首先值得肯定;其二,皖江堤防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区域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三,不论是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堤防建设都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全面规划、标本兼治,蓄洪并举,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