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研究
【6h】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1.2.2 内部审计研究

1.2.3 高校内部审计实务发展

1.2.4 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内部审计涵义

2.1.2 高校内部审计的涵义

2.1.3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3 审计模式的发展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3.1 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3.1.1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3.1.2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3.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3.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3.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假设

3.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

3.2.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3.2.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4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4.1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内容及特点

4.1.1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

4.1.2 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4.1.3 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

4.2 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

4.3.1 成果质量风险

4.3.2 操作程序风险

4.3.3 审计定性风险

4.4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4.4.1 主体原因

4.4.2 客体原因

4.4.3 内审程序和方法原因

4.4.4 内审外部环境原因

5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5.1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5.1.1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模型建立及识别指标的选取

5.1.2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

5.2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案例

5.2.1 江苏SX高校内部审计背景简介

5.2.2 江苏SX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价

5.2.3 评估结果分析

6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6.1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学校层面

6.1.1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6.1.2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6.1.3 革新内部审计方法

6.2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内审人员层面

6.2.1 自我保护策略

6.2.2 风险回避策略

6.2.3 风险转移策略

6.2.4 风险承受策略

6.3 江苏SX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7 研究成果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费来源的多途径化,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等。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和评价,服务学校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但由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相对滞后,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普遍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总体薄弱,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的依附性较大等因素,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因而,如何有效评估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高校发展的关系,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分六部分就这一论题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思路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探析,梳理了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等相关概念的涵义及范围界定,诠释了委托代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第三部分回顾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模型及特点。第四部分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内容和产生原因进行具体解析。第五部分为模型设计,依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理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并选取了江苏SX大学作为实例,对该校内部审计风险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第六部分为风险控制,针对以上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防范和控制的策略及具体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