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6h】

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综述

1.2.2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

1.3.2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化及其结构分解

2.1 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及产业构成

2.1.1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

2.1.2 地区经济差距的产业构成

2.2 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产业构成

2.2.1 基尼系数的结构分解法

2.2.2 30省市的基尼系数变化的产业构成

2.3 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区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聚水平及地区差异性分析

3.1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3.1.1 研究对象界定与指标设计

3.1.2 实证分析

3.1.3 几点启示

3.2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

3.2.1 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特征

3.2.2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

3.2.3 计量分析结果及说明

3.2.4 政策含义

3.3 工业集聚的细化分析:以我国20个制造行业为例

3.3.1 改革进程中工业经济的规模经济以及地理集聚的实证分析

3.4 基于产业集聚的省际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3.4.1 理论述评

3.4.2 经验证据

3.4.3 实证检验和分析

3.4.4 几点结论和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企业选址视角的产业集聚机理分析

4.1 基于空间竞争的企业选址模型

4.1.1 基本模型构造

4.1.2 古诺竞争与纳什均衡

4.1.3 分析结果

4.2 基于空间互补的企业选址模型

4.2.1 基于分散决策的企业选址行为

4.2.2 基于空间互补的异质企业间的选址行为

4.2.3 分析结果

4.3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4.3.1 FDI区位选择回顾

4.3.2 FDI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4.3.3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4.3.4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4.3.5 政策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差距的影响

5.1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5.1.1 企业追求低成本的自发需要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首要因素

5.1.2 外部经济效应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

5.1.3 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加强了现有的制造业地理集中

5.1.4 地方因素吸引了相关产业聚集

5.2 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5.2.1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5.2.2 产业集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5.2.3 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5.3 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及扩大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

5.3.1 文献回顾及述评

5.3.2 基本模型设定

5.3.3 样本数据与指标说明

5.3.4 实证分析

5.3.5 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6.1 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优势分析

6.1.1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背景

6.1.2 中部地区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6.1.3 中部地区大类行业的比较优势

6.1.4 中部地区小类行业的比较优势

6.1.5 分析结果

6.2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6.2.1 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6.2.2 制定适合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规划

6.2.3 努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带动经济腾飞

6.2.4 鼓励民营制造业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6.2.5 加大对与制造业相关联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

附表1: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原始数据(全国部分)

附表2:2002年制造业20个行业的产值份额

展开▼

摘要

论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区域差距、产业集聚与落后地区制造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地区经济差距演化及其结构分解出发,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际上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差距,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及相关的政策含义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分析了1978-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地区经济差距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而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
   其次,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其中主要的3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很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水平还比较低。使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从产业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开放、市场容量、城市化、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工业集聚,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市场需求、贸易自由度和规模经济效应指数促进了制造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省域内和省际间的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都对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周边省份的创新活动对该省区有较强的影响。
   再次,从企业竞争和互补两个视角重塑了空间产业集聚的微观基础,将不同微观决策主体的选址行为和空间产业集聚有机联系起来。从关键性企业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并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严格检验。
   最后,基于全国数据资料,运用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分析了中部六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结合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制造业发展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