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研究——以高淳蒋山村为例
【6h】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研究——以高淳蒋山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表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缘起

1.2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目的

1.2.1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概念阐述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

1.3.2 关于公共空间的研究

1.3.3 关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状况

2.1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概况

2.1.1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区划

2.1.2 江南地区的人口组成与文化渊源

2.1.3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1.4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现状

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文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3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2.3.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3.2 新形势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2.3.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要素分析

3.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要素组成

3.1.1 组成要素的划分

3.1.2 要素的组合关系

3.2 村庄内部公共空间“斑块”分析

3.2.1 “斑块”的要素组成

3.2.2 节点形态分析

3.2.3 公共空间中的“斑块”——节点空间的构成规律

3.3 村庄内部公共空间“廊道”分析

3.3.1 “廊道”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3.3.2 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3.3.3 水系空间形态分析

3.3.4 公共空间“廊道”的空间特色

3.4 公共空间“基质”分析

3.4.1 村庄内部公共空间“基质”分析

3.4.2 传统村落整体空间范围内的乡土景观分析

3.5 公共空间拓扑结构分析

3.5.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拓扑网络分析

3.5.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要素组合关系

3.5.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拓扑构成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案例解析

4.1 案例一:明月湾古村落

4.1.1 村庄基本情况

4.1.2 明月湾古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解析

4.1.3 特色与启示

4.2 案例二:陆巷古村落

4.2.1 村庄基本情况

4.2.2 陆巷古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解析

4.2.3 特色与启示

4.3 案例三:龙门古村落

4.3.1 村庄基本情况

4.3.2 龙门古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解析

4.3.3 特色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的策略研究

5.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的总体思路

5.1.1 整合与重构的动因

5.1.2 整合与重构的理念

5.1.3 整合与重构的原则

5.2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策略

5.2.1 公共空间节点的保护与发展

5.2.2 公共空间“廊道”的整治与优化

5.2.3 公共景观环境的治理与整合

5.2.4 公共空间结构“解构”与“建构”

5.2.5 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措施的实施策略

5.3 项目实践——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

5.3.1 村庄基本情况

5.3.2 村庄公共空间现状评估

5.3.3 蒋山村公共空间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6.1 研究过程与行文逻辑

6.2 研究结论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在自然环境、风水理念、宗族意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住居环境,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村庄空间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农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建设模式,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因而成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公共空间混乱无序的面貌与村民日常生活及村庄经济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与重构以提升村庄的整体面貌,刺激公共生活的开展,为村庄旅游产业等相关经济发展助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传统村落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要素整合与系统优化并重的角度出发,结合村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和村庄发展的需要,探讨具有可行性的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策略。首先,对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得出“一般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适应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重构是必然的。继而,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按照形态特征划分为公共空间“斑块”、“廊道”和“基质”,研究各要素的构成规律和形态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这部分研究把握传统的精髓,为整合与重构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进而选取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对村落的基本情况、公共空间要素构成、具体的整治措施、更新的特色和启示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最终,对前文的理论及案例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了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的动因、遵循的理念和原则,提出对各要素及公共空间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的具体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并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的具体实践案例论证措施的可行性。
  传统村落是历史遗留给现代的宝贵财富,在传统村落中又尤以公共空间最具多样性、最能反映当地风俗文化,以“织补”的方式对公共空间要素及整体进行更新,处理好资源的保护与发掘,空间形态的完整与和谐,功能的传承与置换,秩序的强化与优化,实施的合理与高效等一系列问题,为传统村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而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