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苏联时期各阶层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1917-1936)
【6h】

苏联时期各阶层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1917-193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等级社会

第一节 俄罗斯帝国时期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俄罗斯帝国时期各等级状况

一、贵族

二、僧侣

三、城市市民

第三节 俄罗斯帝国末期等级向阶级的过渡

一、俄罗斯帝国末期的社会流动

二、俄罗斯帝国末期阶级的出现

第二章 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社会结构

第一节 马列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一、社会结构的理论来源

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社会结构理论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身份重新界定

一、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

第三章 苏联时期的社会各阶层

第一节 贵族的隐匿与绝迹

一、内战时期贵族的隐匿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贵族的复兴

三、斯大林时期贵族的绝迹

第二节 耐普曼的兴起和消亡

一、耐普曼的产生及其作用

二、耐普曼的消亡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分化与转型

一、知识分子的分化

二、苏维埃知识分子的形成

第四节、僧侣的对抗与妥协

一、针对教会僧侣的打击

二、教会的最终妥协

第五节、农民的分化

一、十月革命后农村的中农化

二、限制富农和消灭富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俄罗斯帝国是一个等级社会,主要包括贵族、僧侣、城市市民和农民在内的四个等级。帝国末期,等级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帝国被推翻,等级结构瓦解。在马克思理论的影响下,布尔什维克希望在俄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历届苏联领导人就如何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在苏联进行社会身份的重新界定。在新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简单的“二分法”,将革命后的人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将贵族和耐普曼划分为资产阶级敌对分子,将他们消灭;教会的宗教活动被严加监管,僧侣被剥夺权利;农民被强制加入到集体农庄,强制参与集体化运动,大量的富裕农民被当作富农分配到边远地区。社会中的人群被人为的划分为分配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使用社会资源的劳动者,这种主观划分的单一性社会,使得管理者集团垄断了分配资源的权力,分配机制不能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源,造成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对立,阶级歧视的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社会中,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弊病,引发了社会动荡。

著录项

  • 作者

    苏祖豪;

  •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
  • 学科 世界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宗华;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 关键词

    苏联; 阶层; 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