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知识观下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6h】

新知识观下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知识观与考试模式

第一节知识观与考试模式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知识观与考试模式的关系

第二节传统知识观的产生、基本特征与传统考试模式的危机

一、传统知识观的产生、基本特征

二、传统考试模式的危机

第三节传统知识观的解构

一、建构主义的开放知识观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知识观

第四节新知识观呼唤新的课程考试模式

一、新知识观与考试内容的变革

二、新知识观与考试形式的变革

三、新知识观与考试评价方式的变革

第二章 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关于考试目的

二、关于考试内容

三、关于考核形式

四、关于成绩评定

第三节调查小结

第四节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弊端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知识观导致功利性、工具性教育观,从而使得考试模式单一和僵化

二、传统知识观导致权威型教学观,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应考的局面

三、传统知识观导致知识割裂的课程观,使得大学课程考试出现了价值偏失

四、传统知识观导致求统一、轻开拓的文化观,使得课程考试重共性轻个性

第三章国外大学课程考试新模式及借鉴

第一节国外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简介

一、美国

二、英国

三、德国

四、澳大利亚

第二节国外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多元、动态的考试理念

二、公开化的教学安排

三、侧重于能力的考试形式

四、拓展的考试内容

五、全程性的成绩评定

六、科学的评分标准、记分方式

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核

八、考后及时反馈信息

第四章树立新知识观重构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

一、树立与新知识观相适应的考试观

二、采用多样题型,丰富考试内容

三、以能力为本位,合理组合考核形式

四、注重平时成绩,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完善成绩构成

五、鼓励创新,评分、计分弹性化

六、规范管理,及时反馈考试信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本文对知识观与考试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辨析了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的区别后,指出了客观、静态、权威的传统知识观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知识观下的考试已发生了“异化”,考试的异化必然带来学习的异化,考试已从学习的评价工具演变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辅助学习的手段演变为制约学习的主宰者。传统知识观下的考试模式出现了严重危机:获得分数的考试目的使考试成了课程学习结束的标志;课本客观知识为限的考试范围导致学生机械性的知识积累;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形式致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缺失;标准式的成绩评定造成了学生模式化的定型思维;求稳的考试评价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动态性、过程性的新知识观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新知识观必然呼唤新的大学课程考试模式。 其次,本文以东南大学为例,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问题研究,主要对东南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三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以及东南大学近两年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汇总分析,同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当前大学课程考试有关方面进行了访谈。调查及访谈的结果显示了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较上世纪考试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课程考试有了更深层的理性认识,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旧的考试模式并探索新的考试模式。但还存在种种弊端,即:不少教师对考试目的认识并不明确,出卷的随意性较大;考试内容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而偏失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注重笔试而忽视口试,注重闭卷而忽视其它形式;考试结果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分等而忽略了考试的反馈功能等等。这显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后,本文借鉴了国外大学课程考试的若干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知识观下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的建议。即:树立与新知识观相适应的考试观;采用多样题型,丰富考试内容;以能力为本位,合理组合考核形式;注重平时考核,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完善成绩构成;鼓励创新,评分、计分弹性化;规范管理,及时反馈考试信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