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道德哲学研究
【6h】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道德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长期以来,因为黑格尔思想文本尤其是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从未使用过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之名,使得黑格尔伦理思想研究成为黑格尔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学术生涯中的重要著作,更是缺乏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研究。从道德哲学视域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作文本解读的问题意识在于:一是研究范式,面对漠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黑格尔,我们是否可以从道德哲学范式去理解他的思想:二是中国意识,作为伦理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在一个没有形而上学传统的文化里去理解西方形而上学?如何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文化里来理解基督教?以及在此基础上,思考我们应怎样理解由形而上学与基督教传统所支撑的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三是当代论域,在一个全球化的视域中,如何安顿个体伦理道德生活中多元合理与一元抉择的价值困境。
   立足这样的问题意识,本研究提出我们首先必须从近代以来学术研究之“中西古今”理论范式中走出来,从中西对立、中西对话走向中西互释、中西和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中去思考:是否存在着从中国伦理精神内部生发出对西方伦理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着在西方伦理精神的内部生发出对中国伦理精神的需要?进而在更深理论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时代复兴的价值内涵和实践可能。为此,本研究提出解读《精神现象学》文本的两大基本理论视域:一是类伦理的道德哲学范式;二是伦理实体的精神谱系。前者试图自觉挣脱黑格尔的话语体系,从自身理性与时代意识出发理解《精神现象学》整个文本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后者对《精神现象学》的“精神”章节进行解读,理解黑格尔伦理思想的知识论内涵。对于黑格尔研究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体系与思想的矛盾:如果执着于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发现我们很难走出黑格尔为我们设定的圆圈;如果执着于黑格尔的思想,我们又会被扣上曲解的标签。所以,本研究试图将“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方式结合起来,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精神现象学》与道德哲学”。所谓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道德”,而不是“道德的哲学”。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对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进行考察,人的世界从学理上来说主要有:生活世界、语言世界(精神世界)、实践世界。道德哲学从其内部来看,包含伦理学的三大主题,即,在生活世界凸显的道德与利益(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语言世界里凸显的事实与应该(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世界里凸显的社会至善与个体至善(群与己)的关系问题;从外部来看,包含伦理学与形而上学(儒与道)、伦理学与宗教(儒与释)的关系等。从这样的道德哲学视域出发,我们就会明白《精神现象学》作为现代性经典文本的道德哲学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理论范式以及对《精神现象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地位的鸟瞰,我们力求找到一条理解与会通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的理论路径。同时,黑格尔还将人类学基本问题(人与自然、入与人、人与自身)缜密地融入其思想文本,通过“意识经验的科学”向“精神现象学”问题意识的转换,黑格尔意识形态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精神生命的次序以及主体道德的德性阶梯,从而呈现出黑格尔何以能作为现代性集大成者的根本原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展现的类伦理的道德哲学范式,从问题意识上融会了人类学问题,从方法论上终结了道德哲学的可能。当下,我们很容易从生活现实简单否定现代性道德价值,但却不容易从制度实践层面消解建基在人类学问题合理性中的现代性价值体系。
   下篇为“伦理实体的精神谱系”,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精神”章节的文本解读。前人研究中,一直都比较注重对此一章节中的历史内涵研究,本研究试图侧重其逻辑内涵研究。黑格尔通过伦理世界向道德世界的辩证运动,去除其历史内涵,更为根本的是为我们揭示了伦理实体向道德主体转换的一般范式,呈现了伦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论架构。这个一般范式与基本架构既是古希腊城邦伦理实体走向近代道德自我的精神生命呈现,也具有道德个体生命历程中伦理道德认知的一般意义。在“伦理”中,伦理实体中所体现的是作为本真生活世界的伦理秩序和伦理关系;伦理行为中所体现的是主观认识中的伦理目的、伦理理性和伦理后果;在法权状态中所体现的是个体实践中的伦理人格。在“教化世界”中,善恶与财富、外化、教化、异化、启蒙、理性和自由等概念探讨实质是围绕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分歧所产生的事实与应该之间的精神认同与异化。在“道德世界”中黑格尔阐释了道德世界观中道德与自然之间预定的和谐、道德行为的倒置与道德自我的主体确证等一系列道德学问题。从伦理实体到教化再到道德自觉、从伦理共同体到伦理秩序再到伦理关系、从伦理目的到伦理理性再到伦理后果、从精神外化到教化再到异化等等,这些基本理论范式依然是我们当下伦理学与道德哲学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依然在伦理共同体向道德主体的周而复始的精神运动中汲取力量。
   最后,当代中国伦理道德价值难题在于:个体放任自身于全球多元价值的合理性之中,对外来文化保有远观的欣赏与敬意而又无法摆脱自身文化的历史束缚,个体生活遭受去历史的比附,而在现实生活上呈现出跨越式被动提升的价值焦虑,导致一个伦理道德抉择之双重人格的现实困境。对《精神现象学》的道德哲学研究的现实归属就是要为找寻打动当代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钥匙提供可能的伦理学路径与基本的价值探构平台。因而,在全球化与后现代语境中,《精神现象学》中所体现的道德哲学范式以及伦理实体的精神谱系在一神超越现代性的语境中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获得多重理论与时代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