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县域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
【6h】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县域配电网线损计算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 启东电网简介

1.4 本文所作的工作

第二章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基本理论分析

2.1 线损的定义

2.2 电能损耗的构成

2.2.1 线损按其特点分类

2.2.2 线损按损失电量的分类

2.2.3 线损按线损率分类

2.3 10kv及以下配电网无功线损测算

2.4 电力系统网损计算的范围

2.5 电力系统影响网损的各类因素

2.6 县域配电网线损管理的范围

2.7 线损与公司效益的关系

第三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3.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3.1.1 主站系统建设

3.1.2 远程通讯通道

3.1.3 专变用户采集方案

3.1.4 低压用户采集方案

3.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案

3.2.1 总体方案

3.2.2 方案的其他配套项目

3.3 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3.4 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资料维护

3.4.1 线损基础信息管理

3.4.2 线路资料管理

3.4.3 台区资料管理

3.4.4 公用变压器管理

3.5 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考核单元管理

3.5.1 考核单元管理

3.6 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考核电量管理

3.6.1.考核电量获取

3.6.2.调整信息录入

3.6.3 考核电量计算

3.7.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线损统计

3.7.1 台区线损统计

3.7.2.线路线损统计

3.7.3.分压线损统计

3.7.4.供电单位线损统计

3.8 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线损异常管理

3.8.1.线损异常管理

第四章 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4.1 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4.1.1 代表日选取

4.1.2 负荷实测前的准备工作

4.1.3 代表日负荷实测范围和实测方法

4.1.4 计算范围、计算内容、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

4.1.5 计算边界条件

4.2 地区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2.1、110(66)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2.2、35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2.3、10(6/20)k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2.4、380V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3 县域配电网降损措施

4.3.1 配电网线损管理措施

4.3.2 配电网降损的技术措施

第五章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计算与应用分析

5.1 启东基本情况

5.2 电网现状

5.2.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情况

5.2.2 分线分台片线损统计系统计算范围及规模

5.2.3 建立健全分线分台片线损工作组织

5.2.4 全面开展分线分台片线损工作

5.3 分线分台片线损统计结果及分析

5.4 总体评述及简要分析

5.5 降损措施及分析

5.6 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小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营销计量、抄表、收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供电部门配电网的实际线损计算和分析提供有力工具。2010年启东开始实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建立覆盖公司系统全部用户、采集全部用电信息、支持全面电费控制的采集系统,加强用电信息采集成果在电网规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加强公司配电网的运行水平,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日后启东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后的线损计算与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参考价值。
   鉴于供电企业配电网的参数复杂性,结构的多样性和线路资料不准确以及缺乏实时在线监控的设备,精确计算配电网的理论线损相当困难,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本文紧紧围绕这一难题问题首先先介绍了线损概念、计算方法、降损措施以及目前电力系统现行的线损管理手段,说明当前电力系统线损计算的人为因素较多,介绍了目前适合电力系统线损计算的较好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了启东地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情况及详细建设方案,说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为线损计算排除了抄表时间不统一等人为因素;接着介绍了启东供电公司分线分台片线损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排除了线损计算的人为统计导致的线损统计不准等因素;对启东电网的理论线损进行计算,为公司较为准确地判断是管理线损还是技术线损提供了依据。最后针对启东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情况,选取城区部分10KV及以下配电网的线损作为研究对象,对线损进行计算和分析,并通过实际线损与理论线损的比较,分析管理线损与技术线损的构成要素,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最大程度的降低线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