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保障房社区生活空间的资源可接近性研究
【6h】

保障房社区生活空间的资源可接近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保障房社区

1.2.2 生活空间

1.2.3 资源可接近性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保障房研究进展

2.1.1 规划布局研究

2.1.2 贫困聚集研究

2.1.3 居住环境评价研究

2.2 生活空间研究进展

2.2.1 国内研究进展

2.2.2 国外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研究方法

2.3 可接近性研究进展

2.3.1 国内研究进展

2.3.2 国外研究进展

2.4 GIS研究进展

2.5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生活空间、社区资源与居民行为需求之间的关系

3.1 生活空间构成要素

3.1.1 居住空间

3.1.2 购物消费空间

3.1.3 休闲交往空间

3.1.4 其他生活空间

3.2 社区资源构成要素

3.2.1 交通区位资源

3.2.2 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3.2.3 生态环境资源

3.3 居民行为需求构成要素

3.3.1 生理行为需求

3.3.2 安全行为需求

3.3.3 社交行为需求

3.3.4 尊重行为需求

3.3.5 自我实现行为需求

3.4 对偶互动关系

3.4.1 生活空间与居民行为需求的对偶互动关系

3.4.2 居民行为需求与社区资源的对偶互动关系

3.4.3 社区资源与生活空间的对偶互动关系

3.5 循环模式

3.5.1 恶性循环

3.5.2 有利循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评价原则

4.1.1 以人为本

4.1.2 系统科学

4.1.3 可比性

4.1.4 层次性

4.2 评价要素

4.2.1 距离

4.2.2 数量

4.2.3 面积

4.3 评价指标体系

4.3.1 选取评价指标

4.3.2 确定感知距离

4.3.3 确定指标权重

4.4 评价方法

4.4.1 GIS数据处理

4.4.2 SPSS聚类分析

4.5 评价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实例评价

5.1 研究区域界定及对象选取

5.2 建立基础数据库及要素评价

5.2.1 变通区位资源可接近性

5.2.2 公共服务设旅资源可接近性

5.2.3 生态环境资源可接近性

5.3 SPSS聚类分析

5.3.1 一次聚类分析

5.3.2 二次聚类分析

5.4 资源可接近性总体评价

5.4.1 优劣等级划分

5.4.2 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优化

6.1 优化理念

6.1.1 人本主义

6.1.2 公平公正

6.1.3 社区和谐

6.2 优化原则

6.2.1 统筹优化

6.2.2 对偶优化

6.2.3 动态优化

6.3 优化方向

6.4 优化措施

6.4.1 改善公共交通的主导性

6.4.2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6.4.3 调整前期规划布局思路

6.4.4 加大政府的政策激励力度

6.4.5 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和预警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保障性住房的大力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物质居住条件,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保障房社区贫困空间重构、低收入家庭聚居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从居民的居住条件单方面去解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效果。政府应该更多地去重视保障房社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保障房社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关乎着民生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是人们生活行为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居民生活的质量水平与空间资源获取的程度有关,改善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要从提高社区的资源可接近性着手。因此,本文作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首先,深入分析了微观主体空间行为需求、生活空间及社区资源的关系模式,通过解析生活空间、社区资源及居民行为需求的构成要素,理清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对偶互动关系及循环模式,为核心研究作了逻辑性理论铺垫。
  其次,对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包括明确评价原则、确定评价要素、选取并建立评价指标层、确定可接近性感知距离和指标权重、介绍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与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聚类分析的技术评价方法以及建立评价框架与评价模型。
  再者,应用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保障房社区进行实例评价,运用GIS数据采集与处理工具对保障房社区的资源要素进行了资源可接近性优劣等级划分,并且运用SPSS聚类工具从性质上对保障房社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选取的保障房社区进行了资源可接近性总体评价,并发现其中存在着整体水平较低、体系结构不完善、空间匹配错位及差异性明显等问题。
  最后,针对保障房社区资源可接近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本主义、公平公正及社区和谐的优化理念,指明了统筹优化、对偶优化及动态优化的优化原则,明确了从权重较高、等级较差及缺项的方向进行优化的思想,制定了从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加大政策激励力度、调整前期布局思路及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与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的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