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研究——以里下河地区中小型城市为例
【6h】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研究——以里下河地区中小型城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图纸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与规划实践

1.1.2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1.2 国外城市开放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1.2.1 城市开放空间

1.2.2 不同专业领域视角下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1.2.3 国外研究总结

1.3 国内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1.3.1 城市绿地研究的不同方向

1.3.2 国内研究总结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GIS与Fragstats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分析方法

2.1 地理信息系统

2.1.1 基本概念

2.1.2 ArcGIS Desktop 10.2

2.1.3 ArcToolbox

2.2 FRAGSTATS

2.2.1 基本概念

2.2.2 景观指数

2.2.3 移动窗口

2.3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分析基本框架

2.3.1 分析对象

2.3.2 空间形态分析基本框架

2.4 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4.1 现有基础资料

2.4.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4.3 一般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4.4 基于方位-圈层系统的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4.5 基于城市绿地可达性的城市居住用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5 基于FRAGSTATS的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分析

2.5.1 基于景观指标的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分析

2.5.2 基于移动窗口方法的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里下河地区中小型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分析

3.1 具体分析与评价对象

3.1.1 里下河地区

3.1.2 研究城市

3.2 组成状况分析

3.2.1 斑块型城市绿地

3.2.2 廊道型城市绿地

3.2.3 小结

3.3 形状分析

3.3.1 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指数分析

3.3.2 平均分维数指数分析

3.3.3 小结

3.4 空间分布分析

3.4.1 基于45°扇形方位系统的景观指标分析

3.4.2 基于600m环形圈层系统的景观指标分析

3.4.3 小结

3.5 空间连接度分析

3.5.1 平均几何最近距离分析

3.5.2 斑块密度分析

3.5.3 景观分离度指数分析

3.5.4 小结

3.6 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空间关系分析

3.6.1 基于可达性的空间关系分析

3.6.2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城市绿地优化总体策略

4.3 深入研究计划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正经历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而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声中,大多数城市常以“见缝插绿”的模式,急功近利地进行绿地建设,但往往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同时,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少对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反馈机制,也很少从具有某种自然属性的区域层面制定指导性纲领或专项规划。总之,人们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对于城市绿地的建设方法却是茫然的。因此,当前城市绿地发展须要一个更高视角上的审视,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本文综合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一套能够较为恰当地描述城市绿地空间形态的景观指数集,同时借助于GIS与FRAGSTATS软件平台,构建了包括不同侧重的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库建立以及空间数据景观指数采样计算分析在内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并以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兴化市、建湖县、阜宁县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评价,梳理了其中的共性与差异;继而从整体区域的高度,对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整与编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