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
【6h】

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动态与本论题的新意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孔子的中庸思想

2.1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来源

2.2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

2.2.1过犹不及

2.2.2执两用中

2.2.3时中

2.2.4忠恕

2.2.5礼

2.2.6诚

2.3孔子中庸思想的伦理本质

2.3.1维护封建王道的理论基础

2.3.2促进人际和谐的交往准则

2.3.3加强道德修养的最佳途径

2.3.4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3.1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理论起源

3.2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基本内容

3.2.1中道即是种德性

3.2.2中道是后天习惯中形成的理智德性

3.2.3中道注重德性自愿

3.2.4中道是一种无过度又无不及的适度状态

3.2.5中道的极端是与过恶相对立的

3.3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伦理本质

3.3.1中道思想是重理性的西方文化传统的体现

3.3.2中道思想是融洽地处理人们的情感和行为的正确态度

3.3.3中道思想是成为有德性的人的实践和选择的准则

第四章 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比较分析

4.1共性

4.1.1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4.1.2至上的美德

4.1.3思想方法上都强调“中”

4.1.4反对折衷主义

4.1.5培养理想的人格

4.2异性

4.2.1德教至上与智德统一的区别

4.2.2天赋人性论与实践生成论的区别

4.2.3自觉性与自愿性的区别

4.2.4德治与法治的区别

4.2.4全民性与中间阶级性的区别

4.3启示

4.3.1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加大理性精神培养的比重

4.3.2在法制教育方面将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4.3.3在强调整体道德方面提高对个体教育的关注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中庸”也是他用来解决所有问题的最高的智慧。中庸思想以“过犹不及”为核心,不断追求为人处事适量、适度、得当,不偏不倚的原则,并以“礼”作为衡量这一原则标准,教育人们自觉地衡量自身,修身养性、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至德、至仁、至诚、至道、至善、至圣、天人合一的君子人格,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中道的位置也是核心,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指人情感和行为的中间状态的“善”,即是“至善”,他指出所谓的中道思想就是“德性”。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还强调择中,适度,和的思想,而不是折衷主义的说法,它只是用在德性的意识上。这种适度的原则是不容易实现的,它必须依赖于人的理性追求。
  本文对孔子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和伦理本质进行了阐述分析,揭示了孔子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并对两者学说之间的异同做了详细比较,力图在比较的同时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得出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加大理性精神培养的比重;在法制教育方面将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强调整体道德方面提高对个体教育的关注度。从而不断推进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更好实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