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俗”字背后的不同体认——张爱玲池莉“俗”的表现及成因
【6h】

“俗”字背后的不同体认——张爱玲池莉“俗”的表现及成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俗”的文学性概说

(一)“俗”的内涵及流变

(二)“俗”的文学性概说

(三)“俗”的不同品性与分别

二、世俗生活的不同言说

(一)洞观人性的理性智慧

(二)精细描绘的感性愉悦

三、分别背后的理由

(一)俗世人生的比照

(二)文学理念的差异

(三)市场化溯源与定位

1.声音的回响:与时代交锋

2.迎合策略与媚俗距离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中国描写世俗生活的小说,在30-40年代和80中叶以来有过两次凸现,张爱玲和池莉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分别在文学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姿态。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她们在描写世俗生活方面有着比较一定的认定。她们同样偏爱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细节,同样具有浓厚的俗世情怀,并因对大众和市场有着自觉的迎合而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二人在相同之外又有所分别。面对世俗生活,张爱玲的起点是展示日常生活背后的东西,在对日常生活本身细致描述的同时,力图去揭示种种生活本相背后深藏的人性。池莉则更多留恋于日常生活本身的逼真描述,执着于对“活着”这一生存状态的反复抒写,她不仅力图表现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而且以大众身份叙说一个个不同的故事。 应该说,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生命历程的影响,还有文学理念的差异,更有她们因时代和大众影响而在市场中采取的不同定位。越过她们“俗”的表面,我们看到,张爱玲因其洞观人性的智慧,多了一份自省,其作品能雅俗共赏,池莉因执着于生活本身,而使作品有失厚重。当文学发展的进程被纳入商业化的轨迹之中,文学与市场便有了某种天然的联系,在大众文化勃兴的今天,作家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迎合市场和大众的需求,但同时文学也需要保持一份自己独有的清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