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
【6h】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陈寅恪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民族危机与文化论争

(二)幼承庭训,三世忧国

(三)抗战时期的陈寅恪

二、民族文化史之杰作——二《稿》及其分析

(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二)《唐代政治史书论稿》内容分析及其观点

(三)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

(四)陈寅恪民族复兴思想的逻辑

三、二《稿》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其评价

(一)二《稿》的现实关怀

(二)史学的“求真”与民族精神的紧张

(三)陈寅恪民族精神的特点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陈寅恪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年轻时赴欧美游学近二十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并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回国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是当时国内研究中国中古史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家。 陈寅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爱国者。他热爱华夏文化并坚信其必有复兴的那一天,奉行“学术(史学)救国”的理念,努力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振奋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高涨的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随顺世缘故,不能不有所撰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附论》),并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部名作。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二《稿》,来挖掘陈氏史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全文分三部分,首先,论述了陈寅恪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陈寅恪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二稿》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陈寅恪民族复兴的思想逻辑,认为陈寅恪把制度变迁、民族升降、文化流变三者整合在一起,其中文化流变是根本,制度变迁和民族升降是表现形式,实际是借此申述,“文化(学术)救国”的主张。最后,整理出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做出评价:分析二《稿》对现实的关照,同时指出在那民族精神高涨的年代,陈寅恪仍坚持把“求真”摆在首位,即使这可能造成与民族精神的紧张也不愿改变;然后总结陈氏史学民族精神的特点。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民族精神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特别是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今天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