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历史研究
【6h】

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历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与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强调实用性——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实用主义学前课程

一、历史溯源:实用主义学前课程的思想源头与实践基础

(一)思想源头——对唯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

(二)实践基础——对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课程沿袭

二、现实根基:实用主义学前课程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土壤

(一)社会背景——美国社会发展状况对学前课程产生影响的分析

(二)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联盟”

(三)心理学基础——机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共生”

三、探求与追问:实用主义学前课程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

(一)“前奏”——儿童研究影响下学前课程变革的初步探索

(二)“主旋律”——社会化课程与行为课程交织相伴

(三)“伴奏”——进步派与保守派激烈论战

(四)“插曲”——蒙台梭利课程“昙花一现”

四、从“理想”走向“现实”:20世纪初期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特点

(一)课程目标:从“培养完满人性”走向“发展儿童的社会性”

(二)课程内容:从“抽象”走向“实在”

(三)课程实施:从“僵化固定”走向“自由灵活”

第二章 关注情感发展——20世纪30至60年代的主情主义学前课程

一、寻根究底:主情主义学前课程发端的原因分析

(一)现实国情——美国社会发展大环境及学前教育状况

(二)理论基石——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成熟论“并肩而行”

二、历史重现:主情主义学前课程的发展脉络解读

(一)本土探索——美国主情主义者的学前课程思想与实践

(二)异域来风——英国保育学校传入对美国学前课程的影响

三、从“实用”走向“自由”: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

(一)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

(二)课程目标: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走向“表现性目标”

(三)课程设计:从“问题中心”走向“儿童中心”

第三章 重视学业准备——20世纪60至80年代的主智主义学前课程

一、“民族感召”——主智主义学前课程产生的动因

(一)时代背景:国际竞争加剧

(二)国内环境: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三)教育政策:“开端计划”的发起

二、“理论变迁”——主智主义学前课程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破旧”:新智力发展观推翻了智力固定说

(二)“立新”: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及结构主义的流行

三、“碰撞争鸣”——多彩纷呈的主智主义学前课程竞相登场

(一)发展——互动课程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二)贝瑞特——恩格尔曼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践

(三)高瞻课程与凯米——德弗里斯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四、“求同存异”——三种课程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混合理论、行为主义、建构主义

(二)课程根本目标:全面发展、认知发展、学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选择:经验取向、知识取向、活动取向

(四)课程实施过程:儿童主导与教师主导

五、“一个时代的终结”——主智主义课程思想的隐退

(一)主智主义学前课程遭遇降温的原因分析

(二)美国学前课程的当代走向:在“学业取向”与“发展取向”之间摇摆

第四章 美国学前课程演进之路的回顾与省思

一、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外部推力

(一)社会需要:学前课程发展的源动力

(二)理论更新:学前课程发展的方向盘

(三)实践探索:学前课程发展的发动机

(四)举国之力:学前课程发展的护航船

(五)他国之法:学前课程发展的风向标

二、美国学前课程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准确把握课程时代转型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同在的变革理念

(三)保持着课程模式多样化的格局

(四)将游戏作为学前课程的核心部分

(五)注重使课程贴近社会和儿童的现实

(六)“活动性”课程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三、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与特征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学前课程改革要着力于本土化探索

(二)学前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上的碰撞与论争

(三)学前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支持、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并行

(四)学习别国课程需要领会其真正内涵

(五)学前课程改革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六)学前课程改革要打造出多元化的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国学前学校图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展开▼

摘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古今中外,课程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探讨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教育改革往往是围绕课程改革展开,这在学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透过学前课程发展变革脉络,能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学前教育所持主张、所施加影响和所抱期望。可以说,学前课程是各种学前教育思想集散地,也是各种教育方法的练习场,更是关系到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几代人生命质量、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宏大工程。
  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借鉴、学习外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历史的新纪元。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重视西方的学前课程,并在实践中引入了多种他国课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备受瞩目的就是美国,不管是美国本土的课程还是其从别国移植的课程都成了我们效仿的对象。然而,由于对各种课程方案缺乏深入的研究,往往是模仿了其“外在形式”而漏掉了“内在精神”,或者根本就是一种不顾国情的盲目模仿,从国外移植的课程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要学习美国的学前课程,就必须把它放到美国的背景下去透视,深入到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中去解读。考察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在对其进行模仿时进行更多的思考,更具有批判性的评价每一种课程模式,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学前课程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知其利弊得失,形成自己权衡取舍的广阔视野。
  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史论结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等,对美国学前课程发展演变的历程进行了研究。以美国学前课程根本目标取向的变化为线索,将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美国学前课程在1860至1960的百年发展中走过了理念主义——实用主义——主情主义——主智主义的嬗变之路。在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之后,当代美国学前课程走向了变革新阶段,即课程在“发展取向”与“学业取向”之间不断摇摆,并逐渐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实用主义学前课程。实用主义学前课程的产生以实验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大背景,深受霍尔、杜威等进步主义者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用主义课程就是“社会化课程”和“行为课程”。进步主义者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与保守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时期,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特点是从“保守”走向“进步”。
  第二章,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主情主义学前课程。这一时期的学前课程重视儿童情感发展,以保证儿童个体精神健康和人格完整为目标。美国主情主义学前课程繁荣于经济萧条和二战爆发之际,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和格塞尔的成熟论为理论基础,深受英国保育学校课程的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学前课程变革的发展特点是从“实用”走向“自由”。
  第三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智主义学前课程。这一时期的学前课程致力于为儿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为将来学业做准备。阐释主智主义学前课程产生的原因和理论基础,重点介绍发展—互动课程、贝瑞特—恩格尔曼课程、高瞻课程和凯米—德弗里斯课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方案的演变历程及特点,立足于现实的学前课程问题,从课程的理论基础、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实施过程等几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解释了主智主义学前课程遭遇降温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美国学前课程未发生大的变革,而是在“学业取向”与“发展取向”之间摇摆,并逐渐呈现出整合的趋势,这也是20世纪美国学前课程发展的第四阶段。
  第四章,对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历程的回顾与省思。在前述三章的基础上,回顾美国历史,观照当代中国。归纳分析出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外在推动力,梳理总结美国学前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特征,为我国的学前课程改革提供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