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以鹰潭市梅园大道为例
【6h】

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以鹰潭市梅园大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道路景观其自身重要地位

1.1.2 城市道路景观与人的关系

1.1.3 城市道路景观与社会的关系

1.2 研究意义

1.2.1 城市的视窗得到重视

1.2.2 城市土地增值的主导因素之一

1.2.3 增强城市道路识别性,丰富城乡景观,延续城乡文脉

1.2.4 提升道路整体功能与效益

1.2.5 改善景观生态模式

1.3 相关概念

1.3.1 场所

1.3.2 场所精神

1.3.3 场所特征

1.3.4 城市道路景观

1.3.5 提质改造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的场所提质改造的起源与发展

1.4.2 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场所提质改造现状

1.4.3 城市道路景观场所提质改造的发展趋势

1.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道路景观与场所特征

2.1 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2.1.1 城市道路分类

2.1.2 城市道路景观的自然特征

2.1.3 城市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

2.1.4 城市道路景观的空间特征

2.2 城市道路周边场所特征的分类

2.2.1 居住用地

2.2.2 公共设施用地

2.2.3 工业用地

2.2.4 物流仓储用地

2.2.5 市政公用设施

2.2.6 广场

2.2.7 绿地

2.2.8 特殊用地

2.3 城市道路景观与场所特征的作用

2.3.1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3.2 对城市绿地的影响

2.3.3 对城市系统中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

3.1 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内容

3.1.1 基本功能

3.1.2 景观形态

3.1.3 生态环境

3.1.4 场所特征

3.1.5 内在要素

3.2 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意义

3.2.1 人文与历史精神的传承

3.2.2 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3.2.3 营造高效、经济、生态、低碳、人性化的道路景观的发展趋势

3.3 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原则

3.3.1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改造原则

3.3.2 城市道路景观功能改造原则

3.3.3 城市道路植物配置改造原则

3.4 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3.4.1 基本方法

3.4.2 基本步骤

3.5 道路场所特征提质改造的模式特征分析与评价

3.5.1 模式特征分析

3.5.2 城市道路景观的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场所特征的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提质改造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现状分析

4.2 指导思想

4.3 改造目标

4.4 改造原则

4.4.1 生态原则

4.4.2 节约原则

4.4.3 适地适树

4.4.4 功能完整性

4.5 改造方法

4.5.1 整体化:保护与再现

4.5.2 生态化:模仿与更新

4.5.3 空间化:弹性与互生

4.5.4 功能化:修补与点缀

4.6 设计主题

4.7 方案设计

4.7.1 “水”流而孕

4.7.2 “风”动而歌

4.7.3 “石”止而立

4.8 植物配置

4.9 提质改造评价

4.9.1 提质改造前后对比

4.9.2 改造效果综合评价

4.10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城市道路景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由于我国关于道路景观建设机制与建设程序尚未完善,致使城市道路景观中还普遍存在着“重绿化、轻设施”、“重线形、轻节点”、“重展示、轻功能”、“重个性、轻关系”等问题,导致城市道路景观功能、运输功能和生态功能没有统一。鉴此,本文从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的现状、城市道路景观与各场所的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大量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针对不同的场所特征进行了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从城市道路的分类出发,探讨了道路景观的自然特征、空间特征、组成要素,并结合道路周边用地类型,分析了道路景观与周边场所特征的关系。
   (2)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内容与改造的意义,为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提供了可行性与必要性。
   (3)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原则、改造基本方法与步骤、改造模式特征分析与评价,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使得道路及周边场所景观达到功能完善、低碳节能、景观生态与场所分明,为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提供了科学性与实用性。
   (4)结合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提质改造这一实际案例,用以上所提出的改造理论来指导实践。对道路的现状、历史文化、周边居住用地、周边公共设施用地、周边工业用地、周边物流仓储用地以及市特殊用地等场所景观进行分析,以及道路本身的步行系统、道路交叉口节点绿地、中分绿带、侧分绿带、路侧绿地、街头绿地、道路小品、公共设施以及植物造景进行了研究与改造,并用景观改造模式与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造后的质量评估,最终使得该道路景观达到场所性、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5)通过场所特征的理论指导与项目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基于场所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提质改造研究的技术理论成果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实用性。
   总而言之,本文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国城市道路景观的场所特征提质改造开辟一条新思路,实现城市道路景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局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