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与违法人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及其童年创伤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6h】

两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与违法人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及其童年创伤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前言

研究目的

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二.违法人群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童年创伤性经历及人格五因素特征的调查

研究目的

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三.童年创伤性经历与B群人格障碍的关系及人格障碍人格五因素特征探讨

研究目的

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心理与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附录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目录

展开▼

摘要

两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与违法人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以及童年创伤性经历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两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人群为主要对象分三步进行研究:一.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人格五因素特征及童年创伤性经历;二.为了对比,还将调查违法人群B群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人格五因素特征及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三.通过对发展经历明显不同的两组被试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等因素的比较,探讨童年创伤与B群人格障碍的关系。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我国大学生的人格问题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人格障碍筛查: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DiagnosticQuestionnaire-4,PDQ+4)在山东、湖南两地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违法人群(劳教人员)中筛查出PDQ+4B群人格障碍的划界分阳性被试。 2.人格障碍半定式晤谈:由本研究组的4名成员以盲法评定原则(即研究人员在不知道某被试PDQ+4分数的情况下)对DSM-Ⅳ诊断系统的B群人格障碍中PDQ+4划界分阳性被试,进行人格障碍PDI-Ⅳ半定式晤谈,以确定B群人格障碍者。 3.问卷测查:半定式晤谈后,让B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和对照组做NEO个性调查表(NEO-PI-R)用以评定其人格特质,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调查其童年经历,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人格障碍形成之间的关系。CTQ-SF由该问卷编制者Bernstein提供,我们作了大学生群体的信度、效度检验,显示信度、效度较好。 结果一.两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童年创伤性经历及人格五因素特征的调查:1.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Ⅳ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评定标准的大学生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为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其中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其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如对人际关系的注重和敏感、自我重要感和对成功、权力的幻想等,体现了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和成长经历的特点。 2.对国内首个童年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各因子重测信度(N=63)为0.43~0.82,总分为0.71;分半信度系数经Spearman-Brown公式矫正所得的结果为0.45~0.70;α系数为0.51~0.71;大学生样本在各项分数上都显著低于一组人格障碍样本(P<0.001),实证效度良好;该组人格障碍样本的分半信度平均为0.97,α系数为0.95。对CTQ-SF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问卷(中文版)的5因子模式符合原问卷的理论构想,构想效度较好。 3.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组CTQ-S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情感忽视因子外,B群人格障碍组CTQ-SF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将边缘型人格障碍组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因子分和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自恋型人格障碍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4.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组NEO-PI-R得分与普通人群组比较,显示其FFM人格特征为神经质维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组,顺同性、严谨性和开放性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向性维度的热情性和乐群性,开放性维度的审美、价值开放和行动开放,顺同性维度的信任感、坦诚性、利他性和依从性以及严谨性维度的所有层面均较对照组低。 二.违法人群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童年创伤性经历及人格五因素特征的调查:1.600名违法人员中有79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Ⅳ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患病率为13.17%,其中反社会型63例,边缘型35例,表演型9例,自恋型31例,患病率分别为10.50%、5.83%、1.50%、5.17%;有40例符合一种以上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50.6%。 2.违法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除了童年期创伤性问卷(CTQ-SF)的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因子分显著高于违法人群对照组(P<0.05)外,其余因子及总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组比较,显示CTQ-SF的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因子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大学生组,有显著性和极显著性差异(P<0.027~0.001)。 3.违法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NEO-PI-R的FFM人格特征为,神经质维度的冲动性和脆弱性层面高于普通人群对照组,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和严谨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组比较在抵消影响因素后,显示两组在所有五个维度上都无显著性差异。 三.童年创伤性经历与B群人格障碍的关系及人格障碍的人格五因素特征的探讨: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远远低于违法人群,违法人群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明显较大学生严重。分析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人格障碍患病率的关系时发现,有创伤性经历被试的人格障碍患病率是无创伤性经历被试的2.7倍,且所受虐待的形式越多,患病率也越高。B群人格障碍与CTQ-SF的相关分析显示,CTQ-SF的五个因子和总分均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正相关;除躯体虐待因子外,CTQ-SF的各因子和总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正相关;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进一步做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发现,躯体虐待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回归意义,并有预测作用;情感忽视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回归意义,并有预测作用。 结论1.本研究通过较大样本调查查明了我国大学生群体人格障碍的现状,总患病率为1.21%,共病率为26.3%。对非临床人群采用先大规模筛查,再半定式晤谈的方法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也为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调查形成了新的模式和经验。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的普通人群患病率,但略高于国内以往的调查结果,B群人格障碍各型之间有较高的共病率;其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如对人际关系的注重和敏感、自我重要感和对成功、权力的幻想等,体现了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和成长经历的特点;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比较符合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2.检验和发表了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大学生群体的信度、效度,显示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实证效度和构想效度较好,为我国研究童年心理创伤提供了有效的测评工具。 3.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被试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大学生对照组严重,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情感方面的创伤性经历尤其明显,提示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是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特征性因素。 4.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的FFM人格特征与普通人群比较有显著的不同,表现为高神经质、低开放性、低顺同性和低严谨性。提示易于产生负性情绪体验、低自尊、人际关系问题和冲动性行为。 5.违法人群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显著高于大学生人格障碍患病率;各型之间的共病率极高;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均高于国外调查的普通人群,与我国大学生人群比较,在躯体虐待、情绪忽视和躯体忽视因子上的创伤性经历要严重得多,但违法对照组的分数也较高,提示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在违法人群中较为普遍。 6.违法人群的FFM人格特征与普通人群组有较大的差异,表现为低开放性、低顺同性、低严谨性和低外向性,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相比,在去除文化和年龄因素后五个维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文化和年龄因素虽然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严重程度,但人格障碍作为一种源于童年的疾病,更早期的家庭养育问题,甚至遗传倾向问题可能是更重要的病因。 7.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远远低于违法人群,违法人群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明显较大学生严重,所受虐待的形式越多,患病率也越高,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是人格障碍发病的高度危险因素。躯体虐待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解释和预测作用,情感忽视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解释和预测作用。这一结果为在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中认识童年创伤性经历与人格障碍形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