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及护骨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低骨量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研究)
【6h】

女性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及护骨素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低骨量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第一章长沙女性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肽、尿脱氧吡啶啉和骨密度随年龄及绝经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性和长沙女性骨密度及骨转换的关系

第三章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低骨量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第一章 长沙女性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型胶原N-末端肽、尿脱氧吡啶啉和骨密度随年龄及绝经的变化目的; 观察895例20~80岁长沙女性的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随年龄及绝经的变化规律,探讨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应用测定的四个生化指标(血清B-ALP、OC、NTX和尿DPD/Cr)评价骨转换水平,其中血清B-ALP和OC用于反映骨形成水平,血清NTX和尿DPD/Cr用于反映骨吸收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测定腰椎(LI~L4)、左侧髋部和远端前臂骨密度(g/cm<'2>)。 结果; 在10种拟合数学模型中,以三次回归模型拟合血清B-ALP、OC、NTX、尿DPD/Cr和BMD随年龄变化的决定系数最大(R<'2>=0.060~0.340,P=0.000)。女性骨转换水平在20~29岁缓慢降低,30~39岁达最低水平,同时达到腰椎峰值骨量;40~59岁的骨转换水平显著增加,伴多个骨骼部位BMD的降低,随后骨转换维持于较高水平。与绝经前女性相比,围绝经期女性的血清B-ALP、OC、NTX和尿DPD/Cr升高,腰椎和髋部BMD降低。绝经后,血清B-ALP、OC和NTX继续升高,BMD降低。经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校正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血BAP、OC、NTX及尿DPD/Cr和腰椎、髋部及前臂BMD呈负相关(r=-0.096~0.357,P=0.005~0.000)。三次回归模型、复合模型和幂回归模型拟合的血BAP、OC、NTX及尿DPD随各骨骼部位BMD变化的模型较优(R<'2>=0.008~0.275,P=0.007~0.000)。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血清OC和BAP是BMD的负性决定因素,BMI是BMD的正性决定因素。 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中国长沙女性骨转换水平和BMD随年龄和绝经变化而变化,BMD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骨转换水平密切相关。血清BAP、OC和年龄及体质指数是骨密度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性和长沙女性骨密度、骨丢失速率及骨转换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护骨素(0PG)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性和长沙女性骨密度(BMD)、骨丢失速率及骨转换水平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片断多态性法,检测630名20~80岁女性OPG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类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ALP、OC、NTX和尿DPD;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后前位、侧位总体、髋部和远端前臂BMD(g/cm<'2>)。其中包括252名长沙郊区女性完成二次BMD测量,随访时间为1.5~4.00年(平均2.7±1.15年)。 结果 OPG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两种多态类型完全连锁。总体人群AAGG、GATG、GGTT三种单倍体分布频率分别为2.1%、24.6%和73.3%,AG和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3.3%和86.7%。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AAGG型、GATG型和GGTT型腰椎后前位、侧位总体、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远端前臂超远端、远端前臂1/3处、远端前臂总体BMD、血清B-ALP、OC、NTX和尿DPD无显著性差别。在252名BMD随访的受试者中,AAGG、GATG、GGTT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6%、24.2%和742%。经校正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的偏相关分析显示,AAGG和GATG型与GGTT型受试者腰椎后前位、侧位总体、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远端前臂超远端、远端前臂1/3处和远端前臂总体年骨丢失速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OPG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性不是影响女性BMD、骨丢失速率和骨转换的遗传位点。 第三章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低骨量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T2DM患者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和参考人群的差别,以及体质指数和DM病程对女性T2DM患者BMD和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采用Hologie 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BMD仪测定1283例女性T2DM患者及1810例健康对照者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内区、髋部总体和ward's三角的BMD,并按体质指数03MI)、年龄和病程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在l0种不同的拟合随女性T2DM患者各骨骼部位BMD年龄变化曲线的模型中,三次回归方程曲线判别系数(R<'2>)最大(n=1283,R<'2>=0·270~0.451,P<0.001)。30~39岁年龄段T2DM患者部分腰椎和髋部区域骨矿含量、BM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0岁后女性糖尿病患者腰椎BMD高于参考人群(P<0.05~0.001),且腰1、腰2、腰3和腰1-4增龄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低于参考人群(P<0.05~0.001)。45岁后女性T2DM患者髋部大转子BMD低于参考人群(p<0.01~0.005),且大转子增龄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高于于参考人群(P<05~0.005)。 在相同年龄段,超体重组T2DM患者BMD较中等体重组约高10%,较体重过低组约高25%。低体重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增加至参考人群的1.51~3.29倍(P<0.05~0.001)正常体重T2DM患者降低至参考人群的0.77~0.86倍(P<0.05~0.01);髋部大转子和ward’s增加至参考人群1.11~1.43倍(P<0.05~0.001)。超体重T2DM患者降低至参考人群的0.40~0.81倍(P<0.005~0.001)。 糖尿病病程和腰椎及髋部各区域BMD呈轻度负相关r=-0.096~~0.229(p<0.005~0.001)。经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校正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和腰1BMD(r=0.076,P<0.01)及大转子区BMD(r=-0.064,P<0.05)呈轻度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决定腰1、大转子、转子内区及髋部总体BMD的0.3%'~0.4%(p<0.05~0.01)。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消除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的差别后,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的BMD差别无显著结论T2DM对女性骨矿含量、BMD的影响存在时间和部位特异性,Ward’s三角区是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最高的部位。体质指数是影响女性T2DM患者BMD和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病程不是影响BIVID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