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
【6h】

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相关概念辨析

1.2.1城市群概念

1.2.2城市群空间组织概念

1.2.3城际交通概念

1.3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论文研究内容

1.3.2研究思路框架

1.4研究方法

第二章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

2.1城市空间组织的经典理论

2.1.1地理学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2.1.2规划学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2.1.3行为学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2.1.4经济学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2.2城际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组织的研究述评

2.2.1对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

2.2.2对城市群空间演进机制的研究

2.2.3对城市群交通方式的研究

2.3城际交通引导城市群空间组织的理论基础

2.3.1古典的区位和集聚理论

2.3.2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2.3.3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第三章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3.1城市空间组织演进过程

3.2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

3.2.1单核裂变式空间组织

3.2.2多核共生式空间组织

3.2.3网络开放式空间组织

3.3国外主要城市群的现状及启示

3.3.1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3.3.2国外城市群对我们的启示

3.4我国城市群空间组织分析

3.4.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

3.4.2我国城市群空间特征

3.4.3影响我国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因素分析

3.4.4促进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的思考

第四章城际交通引导下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动力、机制和模式

4.1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动力机制

4.1.1推动力与城市内部空间运动

4.1.2吸引力与城市外部空间运动

4.1.3调节力与城市群空间演化

4.2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机制

4.2.1城际交通促进多中心的形成

4.2.2城际交通直接牵引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4.2.3快捷的交通方式促使城市地域结构的优化

4.2.4城际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形成

4.3城市群交通模式选择

4.3.1交通方式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4.3.2城市群各交通方式经济分析

4.3.3城市群交通模式选择

4.4不同交通模式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影响

4.4.1轨道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

4.4.2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

4.4.3航空航运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作用

第五章基于轨道交通的单核裂变型城市群空间组织

5.1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5.1.1城市功能空间在区域内的重新整合

5.1.2城市地区向多中心结构转变

5.2轨道交通与城市群多中心结构的构建

5.2.1中心城市发展活力的保持

5.2.2外围城市副中心发展

5.2.3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的空间联系

5.3多中心城市轨道交通方式选择

5.3.1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

5.3.2我国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影响因素

5.3.3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现状

5.4轨道交通枢纽选择和城市副中心的培育

5.4.1模型的建立

5.4.2区域优势的AHP评价模型及应用

5.5案例: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5.5.1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5.5.2培育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5.5.3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第六章基于高速公路的多核共生型城市群空间组织

6.1协同效应与城市群的发展

6.1.1协同理论与协同效应

6.1.2城市群协同效应

6.1.3城际交通引导下城市群协同效应的实现

6.2高速公路的界定、功能与特征

6.2.1高速公路的界定

6.2.2高速公路功能

6.2.3高速公路特征分析

6.3高速公路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6.3.1高速公路与城市空间的变化

6.3.2高速公路与城市群空间的形成

6.3.3高速公路与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完善

6.4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分析

6.4.1交通运输效益

6.4.2拉动区域经济的先导效益

6.4.3对沿线产业结构的影响

6.5案例:山东半岛高速公路与城市群协同发展

6.5.1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况

6.5.2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交通分析

6.5.3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公路建设目标

第七章基于航空航运的网络开放型城市群空间组织

7.1网络开放型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推动要素

7.1.1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7.1.2知识经济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7.2城际交通对网络开放型城市群空间发展的作用

7.2.1城市空间网络化的本质

7.2.2交通网络的系统构成及功能

7.2.3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网络的形成

7.3航空与网络开放型城市群空间组织

7.3.1航空运输类型及特点

7.3.2航空运输网络

7.3.3航线网络结构通达性分析

7.3.4我国航空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7.3.5城市群航空运输的布局

7.4航运与网络开放型城市群空间组织

7.4.1航运的特征

7.4.2港口与城市群

7.4.3港口网络

7.4.4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和港口区城组合布局

7.4.5山东半岛港口群发展

第八章城际交通引导下的济南城市群空间组织

8.1济南城市群空间范围及发展现状

8.1.1济南城市群空间范围

8.1.2济南城市群发展现状

8.2济南城市群空间组织分析

8.2.1城市群首位城市单核圈层结构明显

8.2.2城市群首位城市空间局促制约了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8.2.3城市群首位城市与周围城市的空间联系相对薄弱

8.3济南城市群空间组织规划目标

8.3.1实现济南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

8.3.2以文化旅游为纽带打造淄济泰隆起带

8.3.3密切济南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空间联系

8.3.4实现济南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的互动发展

8.4优化济南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对策及措施

8.4.1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群首位城市单核裂变式空间发展

8.4.2以高速公路引导济南城市群各城市多核共生式空间发展

8.4.3以航空运输引导济南城市群实现网络开放式空间发展

第九章结语

9.1结论

9.2创新之处

9.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城市群的出现。城市群是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聚集于城市非农产业活动和城市的其它功能向周边扩散,或者地缘上接近的城市间物质交流日益紧密而产生同城效应,从而使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城镇)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经济活动密切关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城市群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及规模发生重组和变化,而且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新的流动和布局。城市群空间组织指各物质要素(物质空间各要素的位置关系)和活动要素(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的空间分布)在城市群体地域空间上的空间布局和运动过程。 国外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E.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随后对卫星城、新城建设的探讨。此后,P.Geddes和L.Munford等积极推进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了从城市以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空间组织问题。此后,P.Hall、J.Friedman、P.J.Knox等从世界城市、全球厂一体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角度对世界大城市群的特征、功能、结构、等级体系等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开始涉足大城市的空间组织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城市的发展问题,如人口迁移、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方面;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或国际城市的空间发展方面;城市群外向型经济、新型产业区、投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方面。 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研究,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等各有建树。从理论上看,城市地理学重点从规模、职能、空间三大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展开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但对城市群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不够深入。城市经济学主要从事城市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较少涉及。经济地理学虽然对经济活动的集聚扩散,新产业区的形成有所研究,但对产业布局如何与城市空间组织相结合的研究还较薄弱。城市规划学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整合研究,但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理论研究还较少涉及。城市交通学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细致深入,也有学者开始了对城市群交通的研究,但对城市群空间与城际交通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还较肤浅。就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来看,多中心结构是比较普遍的布局形态,相对于单核向心集聚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西方国家的城市群多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在城市郊区化推动下,在城市周围出现次中心(卫星城、新城)、边缘城市,从而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布局。中外学者虽然也注意到多中心布局有强核心多中心和弱核心多中心等城市群空间形态,但就城市群空间的演进模式和演进机制的研究,却多集中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变这条主线。很明显,我国城市群如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其演进模式和演进机制,遵循的是多中心分工协作、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的路径选择跟单中心—多中心模式是根本不同的。考虑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群的经济活动并不局限于城市群内部,还会产生跨国际、跨群际的“城市流”,不仅推动城市群自身发展和空间演进,而且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群际“接壤”,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群,即都市连绵区。笔者将上述三种城市群发展模式命名为:单核裂变型、多核共生型、网络开放型空间组织形式。 就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来看,学者们针对不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从郊区化、人口迁移、新产业区建设、外资流入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有两方面缺陷:首先,城市的空间演变是经济社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劳动力或资本或技术等角度择其一二来研究城市空间运动都是不全面的。其次,既然城市群是不同城市体系组合形成的地域空间形态,从单一城市或仅从城市内部来研究城市群空间运动是偏颇的。笔者认为,城市群空间演变,来自于三种力量:一是来自城市内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物质要素集聚扩散形成了城市空间演变的推动力;二是来自城市外部,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吸引城市之间物质要素流动和重新分布,“投影”到城市地域,表现为不同的城市群布局形态;三是来自政府和社会等的调节作用,城市规划、道路的建设等政府行为,以及社会组织调节的劳动力、资金流动等,对城市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力、吸引力、调节力构成了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动力系统。 交通尤其是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演变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交通引导了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构成了城市空间发展骨架,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星状、带状、不规则伸展等多种形态;交通的发展降低了单位运输费用,促进了城市经济活动的向外扩散,在城市之外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地区形成新的集聚点,促进多中心的形成;交通密切了城市、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城市分工细化和功能演化,带动了作为城市群各中心的城市的发展和城际的要素流动和组合。推动力、吸引力和调节力通过作用于交通网络,推动了城市群空间的演变。此外,城市群经济发展、规模扩大等对城际交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沿着古典区位理论一新经济地理学一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脉搏,在安虎森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1.单中心城市空间的同心圆拓展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除非出现集聚不经济效应,否则不会自行停止。针对我国实际,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向心集聚发展的情况下,改变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弊端,必须通过发展城际交通,畅通主城—卫星城(新城)的联系,提高通勤效率,建立空间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的多中心结构。 2.随着交通效率的提高,地缘相近但原本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城市,其均匀分布状态被打破,城市之间集聚力明显增强,开始出现“同城效应”,城市群开始出现,各城市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空间结构显现出多中心网络状的分布结构。针对我国“规划”城市群“形似神异”的特点,通过发展城际交通促进城市之间的实质性融合,对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城际交通引导城市群空间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城市群交通有多种方式,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构成了复杂的网络式城市群交通体系。引导不同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需要不同的交通方式。 笔者在研究国外城市群形成过程以及国内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1.大城市实现单核裂变式发展,关键要解决宿于主城而业于辅城,或宿于辅城而业于主城的庞大群体的通勤需要,轨道交通因其速度快、容量大、站距大的特点使多中心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避免了公路交通容易导致城市沿交通线无序蔓延的弊端; 2.多核共生型城市群,由于城市通勤距离往往在50公里以上,而且其城市要素流动以物流为主,人员流量无法突破轨道交通的门槛,轨道交通不经济,建设高速公路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