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牙槽骨受植区预备及不同植骨块对骨增量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牙槽骨受植区预备及不同植骨块对骨增量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

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2.1实验设计

2.2.2动物麻醉

2.2.3手术方法

2.2.4标本获取和组织学处理

第三章结果

3.1一般情况

3.2术后8周

3.2.1大体观察

3.2.2组织学观察

3.3术后12周

3.3.1大体观察

3.3.2组织学观察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萎缩牙槽骨骨增量术新理念及新方式

致谢

附 发表文章

发表文章1

发表文章2

展开▼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植骨块及牙槽骨受植区不同预备方式对牙槽骨骨增量效果的影响的差别,以期为探索预防植骨后吸收的措施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方法: 4只实验狗共16处颊侧牙槽骨受植区分为4组,每组4处受植区。对照组受植区常规钻孔预备,在其外侧植入皮质-松质骨骨块。实验一组受植区去皮质骨预备,植入皮质-松质骨骨块。实验二组受植区钻孔,植入带骨膜的皮质-松质骨骨块。实验三组受植区去皮质骨预备,植入带骨膜的皮质-松质骨骨块。动物分别于术后8周和12周时分两期处死,每次2只共8处植骨区,每组2处,保证此2处植骨区在手术时分别设计在同一只动物的上颌和下颌。供骨区为自体髂骨。通过标本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评价植骨吸收及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4只实验狗均存活,髂骨及口内伤口均正常愈合,无感染、裂开等并发症。术后8周标本显示对照组与实验一组植骨块表面粗糙不平,有点蚀样骨陷窝,部分区域有小面积骨吸收。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移植骨块的骨块表面平滑光整,未见点蚀样骨陷窝及骨吸收区。 术后12周时标本显示对照组移植骨块大部分(上颌)或全部(下颌)吸收。实验一组移植骨块与受植区骨组织实现良好的整合,无明显分界,植骨块表面大部分区域吸收塌陷,形态不规则。实验二组移植骨块的骨块部分(上颌)或大部分(下颌)吸收。 实验三组移植骨块的骨块表面形态完好,表面光整,未见骨陷窝及骨吸收区。术后8周组织学结果显示: 对照组和实验一组移植骨表面有骨吸收陷窝;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移植骨块表面连续完整,仅个别骨吸收陷窝见于下颌植骨块。 术后12周时对照组和实验一组植骨块表面有广泛的骨吸收陷窝,边缘粗糙不规则:实验二组吸收陷窝较少,其中在下颌者可见植骨块与受植区有结缔组织层;实验三组植骨块表面连续光整,未见骨吸收陷窝。12周时植骨界面愈合良好。 结论: 与传统的皮质-松质骨骨块移植相比,牙槽骨骨增量时带骨膜的皮质-松质骨骨块移植后骨吸收率较低或不吸收。 上颌牙槽骨植骨后骨吸收率较下颌牙槽骨低。植骨区去皮质骨预备可以减少移植骨吸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