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典型变异——以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为例
【6h】

浅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典型变异——以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1 浪漫主义概念之界定

1.1.1 浪漫主义概念界定之困难

1.1.2 浪漫主义的普遍性内涵

1.2 浪漫主义文学概观

1.2.1 浪漫主义词源探究简述

1.2.2 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概述

第二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2.1 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2.2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

第三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典型变异

3.1 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写实化与功利化

3.1.1 主情主义与科学主义

3.1.2 传统文化与泛神论思想

3.1.3 政治浪漫主义与浪漫写实主义

3.2 郁达夫: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

3.2.1 自然主义的变异延伸

3.2.2 卢梭式抒情与“消极浪漫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从来就不是中国本土的文艺思潮,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历了种种变异,并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等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
   本文首先从浪漫主义的定义入手,探究浪漫主义的普遍性内涵。一般来说,欧洲19世纪原生的浪漫主义包含了一种传奇、复古、回到中世纪的宗教情绪,以及对古典时期理性主义的破坏。但由于这种思潮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概念上,“浪漫主义”这个词并不能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内涵。
   那么,在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浪漫主义几乎不可能维持它本来的面貌。在对浪漫主义的译介过程中,中国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对浪漫主义抱以不同的理论期待。
   在具体的创作中,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郭沫若和郁达夫就有着两种不同倾向的创作态度: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写实化与功利化;二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保守化与唯美化。
   首先,郭沫若将主情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打破了浪漫主义逃避工业文明这一倾向;其次,郭沫若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泛神论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西方浪漫主义中单一的天主教崇拜;在郭沫若后期的创作思想变动中,他将浪漫主义赋予了一种新的政治功利性,至此,浪漫主义已然抹去了与现实主义的界限,成为一种新的浪漫写实主义。
   郁达夫的创作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倾向:用自然主义的视角和卢梭式的自我剖析去表达一种自然化的情感。这种带有鲜明唯美主义倾向的文艺观,使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创作走向内心,走向自我,走向保守。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变异,以及其中的原因与教训仍待后人总结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