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味噌抗HBV活性成分研究
【6h】

味噌抗HBV活性成分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目前临床抗HBV药物主要为核苷类药物,此类药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易复发,容易导致耐药性等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HBV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对开发新型抗HB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前期研究发现味噌具有较好的抗HBV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活性部位为正丁醇萃取部位。在HepG2.2.15细胞模型体外抗HBV活性筛选的指导下,对味噌抗HBV活性部位开展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评价了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HBV活性,初步分析了异黄酮类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味噌(みそ,miso)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大豆发酵产品,与中国的豆瓣酱、豆豉,日本的纳豆,韩国的chungkookjang、doenjang等相似,在亚洲国家作为调味品食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课题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和PHPLC等手段对味噌抗HBV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通过ESI-MS、1H-NMR、13C-NMR、HMBC等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27个化合物,分别为:环-(脯氨酸-甘氨酸)(FSE-1)、环-(苯丙氨酸-酪氨酸)(FSE-2)、环-(亮氨酸-酪氨酸)(FSE-3)、4',7,8-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FSE-4)、4',5,7,8-四羟基异黄酮(FSE-5)、4',7,8-三羟基异黄酮(FSE-6)、黄豆黄素(FSE-7)、染料木素(FSE-8)、大豆素(FSE-9)、异亮氨酸(FSE-10)、缬氨酸(FSE-11)、亮氨酸(FSE-12)、焦谷氨酸甲酯(FSE-13)、酪氨酸(FSE-14)、N-甲基亮氨酸(FSE-15)、苯丙氨酸(FSE-16)、苯丙氨酸甲酯(FSE-17)、N-乙酰苯丙氨酸(FSE-18)、谷氨酸(FSE-19)、甘氨酸(FSE-20)、天冬氨酸(FSE-21)、尿嘧啶(FSE-22)、胸腺嘧啶(FSE-23)、山嵛酸(FSE-24)、棕榈酸(FSE-25)、邻苯二酚(FSE-26)和胡萝卜苷(FSE-27)。单体化合物涉及3个环肽类、6个异黄酮类、12个氨基酸类、以及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2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味噌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为发酵作用下新生成的二次成分。
  采用HepG2.2.15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27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BV活性评价,首次发现了5个具有一定抗HBV活性的化合物(FSE-5、FSE-6、FSE-13、FSE-19和FSE-23)。化合物FSE-13对HepG2.2.15细胞表面抗原和e抗原分泌均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22.9%和42.7%(500.0μg/mL,3.50μM);化合物FSE-19特异性地抑制e抗原的分泌,最大抑制率为37.6%(500μg/mL,3.40μM);化合物FSE-23对表面抗原和e抗原分泌均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50.2%和41.3%(250μg/mL,1.98μM);化合物FSE-5和FSE-6对表面抗原和e抗原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19.9%和17.1%(100μg/mL,0.35μM),15.4%和24.6%(5μg/mL,18.5nM)。
  初步分析了活性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异黄酮母核无6位甲氧基取代对化合物的抗HBV活性具有一定作用,表现为FSE-6> FSE-4;8位羟基取代可能有助于提高异黄酮化合物的抗HBV活性,表现为FSE-5>FSE-8,FSE-6>FSE-9。
  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大豆发酵过程中新生成的二次成分,阐明味噌抗HBV活性物质基础,初步揭示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抗HBV药物的研发提供候选,为发酵大豆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图32副,表4个,参考文献45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