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6h】

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健康城市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2.1 城市化评价体系研究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1.2.3 “两型”社会评价体系研究

1.2.4 研究状况的简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健康城市化及其生态评价体系相关支持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化与健康

2.1.2 健康城市

2.1.3 新型城市化

2.1.4 可持续城市化

2.1.5 生态型城市化

2.1.6 绿色城市化

2.1.7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2.2 健康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健康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2.2.2 健康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2.3 我国健康城市化的政策含义

2.3 健康城市化及其生态评价体系相关基础理论

2.3.1 区位理论

2.3.2 城市化的空间发展理论

2.3.3 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

2.3.4 人口迁移论与二元结构理论

2.3.5 经济基础理论与区域分工理论

2.3.6 系统论

2.3.7 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3.1 生态学模型介绍

3.1.1 DPSIR模型

3.1.2 CSAED模型

3.2 基于DPSIR和CSAED模型的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观点

3.2.2 DPSIR模型在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实现

3.2.3 基于DPSIR模型的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中关键因素分析

3.2.4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中响应系统的CSAED功能表达

3.2.5 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的构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4.1 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独特性

4.1.1 上级政府干预力度深远

4.1.2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程度高

4.1.3 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明显

4.2 环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4.2.1 区域概况

4.2.2 各城市定位

4.3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现状分析

4.3.1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的基本状况分析

4.3.2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的存在问题分析

4.4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4.4.1 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4.4.2 城市化成果的城乡共享不均衡

4.4.3 城市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问题

4.5 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1 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2.1 基本原则

5.2.2 “两型”、可持续发展原则

5.2.3 以人为本原则

5.2.4 时代性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构成与描述

5.3.1 驱动力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

5.3.2 压力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

5.3.3 状态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

5.3.4 影响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

5.3.5 响应系统的因子构成及具体指标

5.4 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5.4.1 基本原理

5.4.2 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步骤

5.5 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5.5.1 数据来源

5.5.2 数据标准化

5.5.3 信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实证分析

6.1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基础研究

6.1.1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的计算

6.1.2 因子载荷矩阵及公共因子的提取与解释

6.1.3 各城市的主成分得分及加权综合得分

6.2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特征研究

6.2.1 驱动力系统

6.2.2 压力系统

6.2.3 状态系统

6.2.4 影响系统

6.2.5 响应系统

6.3 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的分级研究

6.3.1 驱动力系统

6.3.2 压力系统

6.3.3 状态系统

6.3.4 影响系统

6.2.5 响应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7.1 全面把握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政策目标

7.1.1 “两型”发展

7.1.2 高效适度

7.1.3 城乡互动

7.1.4 多元共融

7.1.5 包容均等

7.2 构建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调控体系

7.2.1 坚持“两型”引领

7.2.2 推进分享主导

7.2.3 维持民生主导

7.2.4 走向多元互促

7.2.5 实现民主共享

7.3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重点突破领域

7.3.1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7.3.2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生发展

7.3.3 区域协调发展

7.3.4 与新农村建设并进的城乡统筹发展

7.3.5 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健康有序

7.4 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策略实施支撑系统

7.4.1 经济可持续性策略体系

7.4.2 空间健康发展策略体系

7.4.3 社会空间正义策略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健康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理念,是传统城市化发展理论的延伸与拓展。本文基于国内外健康城市化及其生态评价体系相关理论,选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其健康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借助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与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构建其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为确定该区域城市化的健康调控体系、重点突破领域与策略实施支撑系统提供政策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从人口、空间、经济与社会城市化等层面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呈现出城市体系不健全、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经济结构和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对称性差等问题。从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成果的城乡共享状况、城市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表现等方面的全面解析结果表明,土地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发展与公共服务不均衡等明显制约该区域城市化健康发展。
  (2)基于DPSIR与CSAED模型,将经济高效适度发展、社会民生和谐进步、人口质量综合提升等要素纳入到生态评价体系中,构建了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体系。从潜在驱动力、发展压力、控制状态、社会环境影响和多元响应等方面阐明了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导向,采用建立的生态评价体系分析框架,结合国内外健康城市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及政府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化发展相关目标与控制指标,构建了以潜在驱动力、发展压力、控制状态、社会环境影响、多元响应五要素为基础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3)根据五要素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状况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沙与湘潭健康城市化的驱动力系统处于相对高度健康水平,益阳的驱动力系统处于较低健康水平;长沙与衡阳的状态系统与影响系统健康状况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压力系统健康状况处于较低的水平;株洲、湘潭、娄底的状态系统与影响系统处于较低健康水平。响应系统的健康状况分级结果表明,该区域还存在着生态承载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城市劳动力就业供给能力不足、就业结构不优、公共服务不足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的健康状况,提出资源与环境有效改善、经济高效适度发展、社会民生和谐进步、人口质量综合提升及政策与制度调整与完善应是该区域健康城市化政策响应的发展重点。
  (4)针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健康城市化政策响应的发展重点,提出了该区域健康城市化政策实施的“两型”发展、高效适度、城乡互动、多元融合、包容均等五大目标;在全面把握健康城市化政策目标的基础上,从坚持“两型”引领、推进分享主导、维持民生主导、走向多元互促与实现民主共享等层面构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健康调控体系;针对健康调控体系的要求,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并进的城乡统筹发展、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健康有序等方面构想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重点突破领域;根据重点突破领域的发展需要,从经济可持续性、空间健康发展、社会空间正义等层面确定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健康城市化的策略实施支撑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