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在腰椎退行性疾患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第二章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与传统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疾患中的应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讨论

第三章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联合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在轻度腰椎滑脱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第四章 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分析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应用在严重退行性腰椎间盘疾患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Cage进行比较,探讨B-Twin与MED技术、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联合应用于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技术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79例退行性腰椎疾患患者在后路椎间盘镜下或经皮穿刺行椎间盘摘除B-Twin椎间融合术。男48例,女31例;年龄26~63岁,平均47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3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0例,I度以内滑脱10例,腰椎不稳14例。后路椎间盘镜下操作71例,后外侧经皮穿刺操作8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和B-Twin有无下沉和脱位。
  同期应用传统 Cag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共112例,随机从传统 Cage及B-Twin两组病例中各抽取30例,分成两组,分析2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等差别。
  B-Twin与MED技术、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联合应于10例轻度腰椎滑脱的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18~68岁,平均为46岁。按Meyerding分型法Ⅰ度滑脱7例,Ⅱ度滑脱3例。其中L4滑脱3例,L5滑脱7例;腰椎滑脱伴峡部不连3例,伴有椎管狭窄4例,2例患者伴有相应节段椎间盘突出。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单侧或双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病程为2月~20年,平均为45月。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行椎间高度、滑移程度和椎体稳定程度的测量。,
  结果: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51例已达骨性融合,其中大部分B-Twin椎间融合器位置下沉不明显(10%以内),仅2例下沉明显达20~30%,无明显临床症状;按Odom标准评价,优56例,良16例,可5例,差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
  随机抽取的两组病例中B-Twin治疗组是一种微创技术,一般在椎间盘镜下完成,对病人的创伤小,疗效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恢复较快,但是费用较高;Cage组本质是一种开放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但是解压较充分、疗效也确切,而且费用相对较低。两组的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
  B-Twin与MED技术、新型脊柱外固定技术联合手术时间为130min~260min,平均16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300ml,平均150ml;减压切口缝合一针,均一期愈合。采用单节段固定8例,双节段固定2例;单枚B-Twin置入4例,双枚置入6例。术后住院时间7d~18d,平均12d。未发现伤口及针道感染、神经功能损伤、B-Twin移位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激惹症状,两周后症状消退。腰椎滑脱完全复位9例,1例由Ⅱ度滑脱转变为Ⅰ度滑脱。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Nakai评分标准,10例患者中优6例,良3例,可1例。全部病例随访6~13月(平均9月)。半年后复查X片示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椎间高度维持无塌陷,B-Twin周围无线透亮带,植骨已部分融合。
  结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in在退行性腰椎疾患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且临床症状恢复可靠的优点。Btwin技术和传统Cage技术是两种治疗退行性腰椎盘源性疾病的椎间融合技术,各有其优点,都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经皮椎弓根螺钉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外固定、内窥镜下椎管减压、B-Twin植骨椎间融合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减压复位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用于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具有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