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寰椎新型环抱钩棒系统与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比较
【6h】

寰椎新型环抱钩棒系统与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 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2纳入及排除标准

2.3术前准备

2.4手术方法

2.5术后处理

2.6观测指标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各种后路内固定方式的比较

4.2本术式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椎不稳与前路手术比较

4.3 该内固定的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4.4该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不足之处

4.5该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寰枢椎不稳手术中的置钉体会

4.6该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寰枢椎不稳手术中的价值

第5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寰枢椎不稳的前后路内固定技术的治疗进展

附图

典型病例

JOA评分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寰椎新型环抱钩棒系统(A组)与钉棒系统(B组)治疗寰枢椎不稳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数据及出院后随访数据的比较,初步评价寰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断为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手术病例,收集完整病例资料:分为寰枢椎新型环抱钩棒内固定系统(A组)与钉棒内固定系统(B组),两组病例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前JOA评分、Frenkel评分、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回访3个月、6个月、1年的JOA评分与植骨融合率、寰枢椎关节稳定性(测量寰齿前间隙ADI)情况。
  结果:无患者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泌尿系、伤口感染,顺利出院。4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术后JOA评分、Frenkel评分,寰枢椎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与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相比,本术式操作安全简便,患者身体恢复较快;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与钉棒系统无明显差异;对寰椎后弓采用钩的固定,降低了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故该术式在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