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
【6h】

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1.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1.1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1.2系统理论在青少年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1.3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变量

2.2研究假设

2.3资料来源与样本状况

2.4研究方法

3.结果分析

3.1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基本现状

3.2家庭系统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3.2.1家庭阶层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3.2.2家庭区位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3.2.3家庭关系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3.2.4家庭结构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3.2.5家庭功能特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5.对策建议

5.1缩小家庭系统之间的阶层差别

5.2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5.3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5.4进行自杀危机家庭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决不是单一的,在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中,家庭无疑是对青少年自杀敏感度极高的一个变量。作为最基本的首属群体和最微观的社会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家庭的哪些特征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杀,本研究对此予以了分析和探讨。考虑到调查资料的标准性和统一性,本研究将导致死亡的自杀行为排除在分析视野之外,重点考察了家庭特征对青少年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湖南省六个城市九所大、中小学的1775名青少年学生实证调查,本研究获得了如下结论:从整体上看,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分别达到了16.6%和2%。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因青少年学生自身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所处教育层次、接受心理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状况、自信程度和行为自主性。对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的自身因素主要有性别、教育层次、心理健康状况、理想、学习动力和行为自主性。在本研究所列的青少年自身因素中,对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都有着显著影响的是教育层次、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自主性。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因青少年学生家庭因素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有着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声望、家庭区位、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非致命性自杀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权力、家庭区位、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在所列的家庭因素中,对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都有着显著影响的是家庭区位和家庭关系。 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关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影响的阶段性问题、层次性问题、协变性问题以及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学生自身因素的相关性问题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予以了简要的探讨。最后,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预防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对策建议:缩小家庭系统之间的阶层差别;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进行自杀危机家庭干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