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简·爱与林黛玉
【6h】

《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简·爱与林黛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1.人物形象中客观存在的可比基础

2.同类课题研究综述和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中西哲学观念在简·爱和林黛玉形象中的折射

1.1中西哲学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异

1.2简·爱身上体现的西方哲学精神

1.3林黛玉身上体现的中国哲学精神

第二章中西宗教观念在简·爱和林黛玉形象中的渗透

2.1基督教的原罪观与佛教的苦谛说

2.2简·爱形象中渗透的基督教精神

2.3林黛玉形象中浸染的佛教观念

第三章中西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范式在简·爱和林黛玉形象中的投影

3.1中西文学中关于女性形象的两种审美范式

3.2简·爱率情表现“真我”,黛玉顾忌操守名节

3.3.简·爱富于“自强-平等”意识,黛玉表现出“自卑-依附”心理

第四章中西“女性主义”在简·爱和林黛玉形象中的体现

4.1中西“女性主义”文学代言人

4.2安身立命能力:自立与无能

4.3自身内外资质:反差与绝美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中的同名主人公,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有身世命运上的“孤女”身份.寄人篱下的人生苦难,思想性格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叛逆精神和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意愿。基于此,学界曾有人取平行研究的思路对二者加以综合研究,开拓出了一片异彩纷呈.摇曳多姿的学术园地。但整体看来,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重于探讨二者的类同性,而辨异性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互相观照的中西文化背景下从辨异入手进而促进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本文将林黛玉形象和简·爱形象纳入中西文化比较的大视野中,从中西哲学观、中西宗教观、中西美学观、中西女性观等四个方位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探讨中西哲学价值论在这两个形象身上的投影:在林黛玉的形象中体现了中国哲学“尚善”的,以伦理道德.群体关怀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简·爱的形象中则体现了西方哲学“求真”的,以生命意义.个体关怀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探讨中西宗教意识对这两个人物精神的渗透:简·爱身上有基督教主张的着眼于协调人际关系的“博爱.宽恕”精神和由“原罪——救赎”说衍生出来的自我“救赎”思想;林黛玉身上则有中国佛教提倡的也是着眼于调理人际关系的“隐忍.包容”思想和由“苦谛”说衍生出来的自我“解脱”祈向。 第三章探讨中西文学中关于女性人格美的审美取向在这两个形象中的体现:在简·爱身上体现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常常表现出来的纵情追随“真我”.有“自强——平等”观念的文化人格,在林黛玉身上则有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常常表现出来的对操守名节的终极关怀和内心深处自卑柔弱.依附性强的文化心理。 第四章探讨中西“女性主义”在这两个形象中的折射: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的形象表达了对抗男权文化的女性主义思想,主张女性凭借“自力”实现“自立”,有意反讽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而渲染简·爱外貌的平庸,提倡人格平等.精神契合的婚恋模式,为女性的“扬眉吐气”谱写赞歌;曹雪芹在林黛玉形象中表现出了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却又并未摆脱男权文化色彩的准“女性主义”思想,他赞颂女子的高洁品格,同情女子的悲剧命运,但根本没有思考女子的“自力”,“自立”问题,特别着意描写女子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姿色”,仍剿袭了名士文化和士大夫文人津津乐道的才子佳人婚恋模式,谱写的是“千红同哭,万艳同悲”的悲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