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国武术的价值溯源及其现代价值探骊
【6h】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中国武术的价值溯源及其现代价值探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

1.2.1科学与人文的研究

1.2.2武术的发展研究

1.2.3武术文化的研究

1.2.4武术价值的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技术路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专家访谈法

2.2.3逻辑分析法

3.从“两种文化”的争论到中国武术

3.1关于“科学”与“人文”

3.1.1实证精神指引下的科学主义兴起及其演变

3.1.2文化观照下的人文主义诉求

3.2徘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中国武术

3.2.1中国武术现代发展的科学化求证

3.2.2人文主义的呼唤与武术的文化觉醒

3.3异化还是进化——来自武术核心价值的追问

3.3.1异化、进化概念的厘清

3.3.2中国武术的异化与进化

3.3.3对中国武术的本质的思考

4中国武术的价值溯源

4.1关于价值与文化精神

4.1.1文化与价值观

4.1.2价值观与文化精神

4.2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成因

4.2.1中华文化主体的长期相对稳定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4.2.2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包容性

4.2.3华夏文明丰富的人文、地理与生活环境与中国武术的多样性

4.2.4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

4.3中国武术的元典精神及其核心价值

4.3.1从武术的产生、发展决定了武术的技击防身价值

4.3.2源于天人合一的内外兼修、养练结合观,决定武术具有健身、养生价值

4.3.3善本思想指导下的武德要求决定武术具有修身价值

5“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中国武术的现代价值探骊

5.1“两种文化”的融合的必然性

5.2从两种文化的融合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5.2.1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5.2.2中国武术发展是一漫长的磨合过程

5.3中国武术的现代价值探骊

5.3.1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5.3.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与人文关怀相统一

5.3.3突出武术的独特功能

6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访问记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科学在强有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灾难。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平衡失调、人口膨胀等问题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活,甚至还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人的个性扭曲。人文精神和理念受到排挤和压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无法张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连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也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汇合点。中国武术这颗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璀璨东方明珠,它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蕴藏着深厚的人文价值观。从20世纪初到今天,为了被全世界所接受、为了加入奥运会,中国武术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形成了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两大体系割裂、并行发展的格局。现代竞技武术从传统武术演变而来,走西方体育科学发展的道路,融合了西方文化思想,然而其却脱离了传统武术的精髓,陷入艰难的困境;传统武术虽然经过发掘与整理,但由于国家的扶持力不够大,地方落实不到位,加之自身的一些缺陷(如:带有迷信色彩、传承方式等等)和老一辈武术家的相继离世,传统武术已走向落魄。综上所述,归根结底是中国武术的现代核心价值的迷失。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试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价值溯源,寻找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及对其现代价值探骊,它将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它将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走向科学指明方向。
   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部分:1、从“两种文化”的争论到中国武术;2中国武术价值溯源;3、“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中国武术的现代价值探骊。
   研究认为:武术发展至今,面临着日益步入狭窄的小胡同的窘境,到底是异化还是进化?归跟到底是其核心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价值溯源,“考世系,知终始”,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价值溯源,得出中国武术的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应是提高到其精神层次上面来,其诸多功能价值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随时代的需要若隐若现。中国武术文化决定了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从武术的产生、发展决定了武术的技击防身价值;源于天人合一的内外兼修、养练结合观,决定武术具有健身、养生价值;善本思想指导下的武德要求决定武术具有修身价值。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中国武术的现代核心价值为:防身、健身、养生、修身。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现代价值探骊表现为:1、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2、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相统一;3突出其独特功能。中国武术文化的吸纳性和包容性造就了它的博大和精深,也必然可以造就它从历史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