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基于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视角
【6h】

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基于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乡土文化与儿童生命成长

一、乡土中国的历史与现在

(一)土地

(二)小农经济

(三)群体道德

二、乡土文化: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根基

(一)生活之根

(二)成长之源

(三)精神之家

三、乡村教育: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庇护所”

(一)之于生活的劳累、艰辛

(二)之于成人世界

(三)之于现代城市文化

第二章 教材:对乡土价值的遗忘

一、我国乡村小学语文教材编著的特征及其与乡村教育的矛盾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二)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冲突

二、乡村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倾向及其乡土文化的缺失

(一)教材选文:名家名篇

(二)教材内容:乡土文化话语的失声

(三)教材人物塑造:城市精英与榜样力量

第三章 教师:“磨盘’’中的教师自我的丢失

一、离农环境下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经历

二、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身份的冲突与尴尬

(一)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社会身份的迷失

(二)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文化身份的丧失

三、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中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失落

第四章 学生:乡土的逃离与“无根”的存在

一、现代乡村学生对乡土生活的逃离

二、现代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疏离

结语:基于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小学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我国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是在一种对立的文化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即: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在于通过教育把现代先进的城市文化强制性地输入到乡村社会和乡村人之中,使之成为它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达到把传统、落后的乡土文化抛弃或改造的目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化观直接导致了乡村教育从乡村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并使乡村学校和教育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冲突、博弈的主要场所。
  以上观点正是本文所要证明的问题所在。作为一名在乡村小学一线工作十几年的老师,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有较为深刻的体验。本文试图以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场域,选取小学语文教育场域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教材、教师、学生,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乡土文化缺失问题进行研究,并力争从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和真实体验出发,着力分析这三者在文化冲突中所遭遇的困境及其改进的可能性建议。其最终指向的是对乡村教育本质问题的关照,即乡村孩子生命的健全发展。
  本论文共分五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论文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文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渗透在教育中,特别是乡村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生命的“无根”的状态。
  第一章:乡土文化与儿童生命成长。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的历史考察,明确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乡土文化对乡村儿童生命成长的本体性意义,从而思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儿童生命的健全发展。
  第二章:教材:对乡土价值的遗忘。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编制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的运用等方面对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价值取向的分析,从而说明其对乡土价值体系的遗忘。
  第三章:教师:“磨盘”中的教师自我的丢失。这一部分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在当下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体制挤压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本身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分析这种理解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及其自身角色的定位。
  第四章:学生:乡土的逃离与“无根”的生存。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角,分析当下的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所造成的乡村少年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疏离以及精神上的“无根”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