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共生认知心理学范式的理论反思
【6h】

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共生认知心理学范式的理论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关于共生认知范式思想渊源

1.1.2 关于共生认知范式基本内涵

1.1.3 关于共生认知范式具体理论

1.1.4 关于共生认知范式是非功过

1.2 问题提出

1.2.1 思想渊源追溯不全面

1.2.2 基本内涵理解不透彻

1.2.3 具体理论考察不详尽

1.2.4 是非功过评价欠公允

2 共生认知范式的产生

2.1 表征认知范式的困境

2.1.1 功能主义的身心关系论

2.1.2 人机类比的研究隐喻

2.1.3 自然世界的研究定位

2.1.4 表征认知的认知本质观

2.1.5 信息加工的认知机制

2.2 共生认知范式的思想渊源

2.2.1 哲学背景

2.2.2 科学背景

2.2.3 心理学先驱

2.3 共生认知范式的产生与发展

3 共生认知范式基本内涵

3.1 从离身认知到具身、嵌入认知

3.1.1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3.1.2嵌入认知(embedded cognition)

3.2 从机器的人到现实的人

3.2.1 从机器到个体、社会的人

3.2.2 从先定、普适、凝固的人到生成、独特、变化的人

3.3 从面向自然到面向日常生活

3.4 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

3.4.1 延展认知(extended cognition)

3.4.2 共生认知(enactive cognition)

3.5 从信息计算到动力系统

4 共生认知范式具体方案

4.1 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方案

4.1.1 理论基础

4.1.2 基本原则

4.1.3 研究技术和应用

4.2 诺伊的感觉运动方案

4.2.1 理论基础

4.2.2 基本原则

4.2.3 研究技术和应用

4.3 赫托的叙事式方案

4.3.1 理论基础

4.3.2 基本原则

4.3.3 研究技术和应用

4.4 汤普森动力论方案

4.4.1 理论基础

4.4.2 基本原则

4.4.3 研究技术和应用

4.5 德耶格社会化方案

4.5.1 理论基础

4.5.2 基本原则

4.5.3 研究技术和应用

5 共生认知范式的研究成果管窥

5.1 感知觉

5.1.1 色彩感觉

5.1.2 色彩知觉

5.2 语言和分类

5.2.1 语言理解

5.2.2 分类

5.3 移情

6 对共生认知范式的评价

6.1 贡献

6.1.1 关于对表征认知范式的批判

6.1.2 关于心理学理论建设

6.2 局限

6.2.1 关于对表征认知范式的批判

6.2.2 关于心理学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考察了共生认知心理学范式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具体方案,对该范式具体理论成果进行管窥,并评价了其是非功过,这项研究对于澄清和及时准确把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促进当前心理学有效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生认知心理学范式的哲学背景主要有先验哲学、实证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东方哲学;科学背景有生物学和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以及系统科学;心理学先驱主要包括杜威、詹姆斯、布伦塔诺、皮亚杰、戈德斯坦、维果茨基等。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1)从离身认知到具身、嵌入认知;(2)从机器的人到现实的人;(3)从面向自然到面向日常生活;(4)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5)从信息计算到动力系统。同时,它还形成了五种较为典型的具体方案,分别是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方案、汤普森动力论方案、诺伊感觉运动方案、赫托叙事式方案、德耶格社会化方案,瓦雷拉和诺伊的方案开辟了共生认知范式研究的两条道路,汤普森、赫托、德耶格的方案是在这两种方案上的拓展。本文还分别从关于对表征认知范式的批判上、关于心理学理论的建设上对共生认知范式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评价,并认为共生认知范式应以心理学整合视野为导向,加快心理学完整理论体系的构建的步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