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6h】

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3.4 未来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理论概述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述

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2.1.2 生物多样的威胁和原因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进展

2.2 遗产旅游开发概述

2.2.1 旅游开发的定义和周期

2.2.2 遗产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2.2.3 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模式

2.2.4 旅游容量的概念和内容

2.3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协同论基础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生态学理论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5 环境伦理学理论

2.3.6 经济学理论

3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述

3.1.1 区域概况

3.1.2 地理位置

3.1.3 区域范围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质地貌

3.2.2 气候

3.2.3 水文

3.2.4 母质母岩及土壤

3.2.5 自然灾害

3.3 经济社会状况

3.3.1 行政区域与人口

3.3.2 经济发展状况

3.3.3 社会进步状况

3.4 世界自然逮产的价值

3.4.1 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特征

3.4.2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3.4.3 极高的风景美学价值

3.4.4 珍奇的地质历史遗迹

3.4.5 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

3.5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5.1 遗产地的管理

3.5.2 遗产地的保护

3.5.3 遗产地的利用

4 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进展梳理

4.1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

4.1.1 物种组成丰富

4.1.2 区系起源古老

4.1.3 区系成分复杂

4.1.4 地理过渡明显

4.2 物种多样性分析

4.2.1 主要植物种质资源

4.2.2 主要动物物种资源

4.3 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

4.3.1 生态系统概况

4.3.2 植物群落多样性

4.3.3 主要动物分布情况

4.4 景观多样性分析

4.4.1 岩峰石桩群斑块

4.4.2 岩峰石柱峪谷溪沟斑块

4.4.3 山坡岩墙峰柱沟谷斑块

4.4.4 障谷内岩峰石柱群斑块

4.4.5 方山台勘斑块

4.4.6 廊道生态异质性状况

4.5 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现状

4.5.1 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

4.5.2 珍稀濒危动物

4.5.3 外来入侵物种分析

4.6 生物多样性评价

4.6.1 评价指标

4.6.2 评价方法

4.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和问题

4.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

4.7.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

4.7.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5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

5.1 遗产地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5.1.1 景观资源评价

5.1.2 旅游资源空间划分

5.1.3 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5.1.4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5.2 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5.2.1 遗产旅游开发的阶段

5.2.2 遗产旅游开发的进展

5.2.3 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

5.3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

5.3.1 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

5.3.2 遗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调

5.3.3 遗产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5.3.4 遗产利害相关人保护水平待提高

5.3.5 遗产保护和管理体制待完善

5.4 遗产旅游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

5.4.1 生物多样性承载能力等级划分

5.4.2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过程

5.4.3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对象与结果

5.4.4 武陵源遗产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分析与评价

6.1 遗产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

6.1.1 评价内容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方法

6.1.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6.1.5 生态系统安全等级评价

6.2 遗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6.2.1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6.2.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6.2.3 声学环境质量评价

6.2.4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6.3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

6.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评价过程与结果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理推导

7.1 协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解析

7.1.1 协同发展的定义

7.1.2 协同发展的内涵

7.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2.1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构成

7.2.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评价

7.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7.3.2 协同性评价与分析

7.3.3 结果分析

7.3.4 结论

7.4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变化预测

7.4.1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建立

7.4.2 模型检验

7.4.3 协同度的预测

7.5 协同发展模式的推导

7.5.1 现行模式描述与分析

7.5.2 协同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7.5.3 协同发展模式推导

7.5.4 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8 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

8.1 旅游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与调控

8.1.1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原则

8.1.2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内容

8.1.3 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控

8.1.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旅游规划的结合

8.2 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内容重构

8.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思路

8.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五种模式

8.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个层次

8.2.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预警

8.3 遗产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升级

8.3.1 突出保护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

8.3.2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育与恢复

8.3.3 加大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灾害防治

8.3.4 提升景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水平

8.3.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区

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和效益多元化构建

8.4.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意识培育‘

8.4.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同参与

8.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调发展

8.4.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法律制度完善

9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遗产旅游开发转型

9.1 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和合理管控

9.1.1 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9.1.2 资源空间容量测算

9.1.3 生态环境容量测算

9.1.4 设施环境容量测算

9.1.5 环境容量的合理管控

9.2 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更新

9.2.1 质量效益型开发

9.2.2 生态自然型开发

9.2.3 循环经济型开发

9.2.4 生态补偿型开发

9.3 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转型

9.3.1 生态旅游模式

9.3.2 低碳旅游模式

9.3.3 乡村旅游模式

9.3.4 文化旅游模式

9.3.5 多维复合模式

9.4 遗产旅游开发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发展

9.4.1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的必要性分析

9.4.2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总体方案设计

9.4.3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方案综合效益分析

10 结语

10.1 基本结论

10.2 本文特色与创新

10.2.1 研究特色

10.2.2 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突出价值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价值理念和保护要求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或利用,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遗产旅游因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体验价值,正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而在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如何协调两系统的关系,具体到本文即在遗产地作为“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前提下,如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形成两系统能动一致、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达到遗产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的目的,这是学术界和业界应当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的课题。
  武陵源是一个在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有大量地质历史遗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完整,风景独特,具有极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然环境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严峻挑战,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前期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两系统协同发展既具有以互利共生为导向的内在原始驱动力,又存在以生态环境阈限为响应的外在刚性约束力,以此为基础,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和推导出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内涵、动力、模式等运行机理,最后提出了武陵源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遗产旅游开发转型这一协同发展的任务和举措,为世界遗产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案例,为推动遗产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文献梳理、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分别研究了武陵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子系统和武陵源遗产旅游开发子系统。其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子系统中,对其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进展予以梳理、概括和评价。具体包括:归纳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点,并对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的现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梳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和问题。在遗产旅游开发子系统中,对遗产本身的资源状况开展了分析、并对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遗产旅游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识别。通过对上述两大子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和矛盾,揭示了推动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对两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予以阐述,包括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伦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
  2.综合运用AHP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武陵源景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评价。通过选用野生脊椎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指数、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指数、物种特有性指数、外来物种入侵度、濒危物种丰富度等7个指标构建武陵源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虽在物种资源数量、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理过渡特征、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出优势不甚明显,物种丰富度不具比较优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相对不高、特有物种不多等问题。当前,武陵源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自然环境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景区城镇化、商业化现象突出等几大现象,并暴露出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遗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失调、遗产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遗产利害相关人保护水平待提高和遗产保护和管理体制待完善等问题。应积极协调遗产旅游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促进遗产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发展。
  3.针对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阂限背景”作为协同发展的外在刚性约束条件进行了具体研究。主要包括遗产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遗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和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价三个部分。通过分析和测算得出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系统尚处在比较安全状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安全度等级较低,在进行遗产旅游开发时,应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合理管控,强化生态系统安全的环境管理,使生态系统安全处于区域阈限范围之内。与此同时,通过对武陵源遗产进行大气、地表水和声学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综合来看,武陵源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等级,尚处在环境阈限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对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分为92分,生态环境达到了“优质”的等级,因此,目前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处于相对合理区间。虽然当前两系统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阈限空间富余,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安全度等级较低,应在今后的遗产旅游开发中予以重点改善。
  4.运用协同论相关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武陵源遗产地两系统协同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两系统当前协同发展的状况,即协同度水平为“优质协同”。两系统协同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赖遗产旅游保护,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遗产旅游开发。进一步对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变化进行了预测,最后推导出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模式。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是指:将遗产地作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整体考虑的前提下,以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为刚性约束条件,在确保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充分激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内在原始驱动力,促进两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理念协同、目标协同、战略协同、路径协同、机制协同,使两系统形成互利共生的发展关系和实现机制,最终推动遗产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两系统协同发展内涵是指:背景协同、理念协同、目标协同、战略协同、路径协同、机制协同。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模式为: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互利共生模式。
  5.在推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应用对策层面,本文提出应重点推进两大战略任务,分别是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的遗产旅游开发转型。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中,主要包括四个领域的内容,分别是:强化旅游规划环评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调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和内容重构、强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升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机制的多元化构建;遗产旅游开发转型中,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强化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与合理控制、推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更新、推进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转型、加快遗产旅游开发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发展。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对策任务,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