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咸同之际(1851--1865)湘抚权力演变的考析
【6h】

咸同之际(1851--1865)湘抚权力演变的考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创新点与不足

三、相关学术史回顾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咸同之际湘抚权力演变的背景

第一节文化背景:民风、学风、士风

第二节湘军,抗衡太平军的唯一劲旅

第三节湘军集团进踞湖南权力重心,成为湘抚坚强后盾

第四节湖南绅士阶层的势起

第二章咸同之际(1851—1865)湖南巡抚权力的演变

第一节1851—1860-骆秉章抚湘十载湘抚的权力之巅

第二节1860以后:继任湖南巡抚权力的衰落

第三章咸同之际(1860—1865)湘抚权力由盛转衰的原因

第一节放权求胜仅为清廷的权宜之计

第二节清廷的制衡之术

第三节清廷收回财权的努力和会党问题的激化

第四节左宗棠离湘和左、曾平列,湘抚权力远不如前

第五节清廷抑制曾国藩的政策

第四章咸同之际湘抚权力的演变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咸同以前权力结构的构建

第二节湖南军、政、财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开创军政一体化先河

第四节湘绅:从湘抚权力的重要基石到掣肘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咸同之际(1851-1865),湘军、湘军集团兴起。湖南巡抚骆秉章参与创立湘军,亲自把控一支湘军,并能有效的指挥、协调各路湘军。他将湖南打造成湘军稳固的后方基地,湘军亦成为其权力的后盾。他以事权而操军权,将省区政权与军政大权相结合,开创军政一体化的先河。加之,清廷为应对时局变化及抑制曾国藩的需要;湘绅、权绅的大力支持、拥护;骆秉章本人恰到好处的处理与湘军、湘绅和清廷三方势力的关系,使其成为晚清湖南历史上任职最久,威望最隆,权力最大的巡抚。 咸丰八年,“樊燮案”后,清廷调左宗棠出湖南,打击了骆秉章的势力。1860年6月,骆秉章被派往四川督军,为削弱骆秉章在湖南的影响,清廷有意任命与骆秉章多有嫌隙的毛鸿宾等为继任湖南巡抚,毛鸿宾继任后,骆秉章的原有政令多被废止。经此,骆秉章的影响力渐被剔除出湖南。 自骆秉章以后,湖南巡抚权力由盛转衰,究其缘由:一则,应战事所需,清政府虽放弃了统一的财政、军事、行政体制,造成清政府权力下移,督抚权扩。但就权力而言,中央占据主动,它依然能够通过人事任命,通过调整控制局势,并具有绝对权威。二则,清廷分而治之、众建少力政策下,湘军力量趋于分散,以湘军后勤部长自居的湖南巡抚,与其呼应的也主要是曾国藩的湘勇。曾国藩实力的相对削弱和其与其他几支湘军之间的摩擦,也使得继任的湖南巡抚权力失去了之前骆秉章时期的强大支撑。三则,随着战事渐弥,清政府通过裁撤厘卡、任命地方官经理厘金、规范奏报制度等方面逐渐缩小了地方在厘卡方面的财政权力。四则,作为湘军的供给总后方,厘金赋税、善后不利助长了湖南哥老会势力在民间、军中的蔓延。会党发展到几乎可以与官府分庭抗礼的地步,这极大地削弱了湘军原本的凝聚力,增加其离心倾向,也大大限制了地方权力的扩张。五则,湘绅乘势而起,成为掣肘湘抚权势的重要力量,所谓成也湘绅,败也湘绅。六则,左宗棠离湘和左、曾平列,湘抚权力远不如前。七则,清廷抑制曾国藩的政策,影响了湘抚权力的消长。最后,继任的几任湖南巡抚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等难以有效处理与湘绅、清廷及其他湘系部队的关系,其能力、威望、影响力都远不如骆秉章。缺乏湘军为后盾,没有湖南权绅的支持,湖南巡抚政令的影响力、执行力大为削弱,任内如履薄冰,难以专权,更难久任,湖南巡抚权力大大缩小。 这与1860年以后,史学界所普遍认同的“督抚专权”、“督抚扩权”说大相径庭,至少湖南巡抚的权力并不是扩大,而是大大的削弱了。这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情况要复杂得多,甚至某些地方根本不是这样,某些地方的督抚权力并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削弱,清政府依然对地方政权具有相当的控制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