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滇西北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研究——以大理洱源为例
【6h】

滇西北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研究——以大理洱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热点

1.2.4 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的主要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技术路线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与位置

2.1.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2.1.5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2.2.2 生态系统格局分析

2.2.3 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

2.3 数据获取与处理

2.3.1 数据获取

2.3.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生态系统格局动态

3.1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及面积动态分析

3.2 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分析结果

3.2.1 景观水平上格局动态

3.2.2 类型水平上格局动态

3.3 生物多样性胁迫特征分析

3.3.1 生物多样性具有脆弱性特征

3.3.2 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珍稀或濒危物种迅速减少

3.3.3 生境破坏,物种多样性受威胁

3.3.4 过度旅游开发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结果与驱动力分析

4.1 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

4.1.1 生态系统多样性单因子评估

4.1.2 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估

4.2 生态系统多样性动态变化特征

4.2.1 生态系统多样性单因子动态

4.2.2 生态系统多样性时空动态

4.3 驱动机制分析

4.3.1 自然因素

4.3.2 人为因素

4.4 生态系统多样保护措施

4.4.1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完善保护体系

4.4.2 开展生态旅游,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4.4.3 利用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4.4.4 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效益

4.4.5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滇西北地质特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全球地理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景观资源、水资源和有色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的中上游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切实保护好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生态系统层次,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分析生态系统特征,开展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研究工作,并以滇西北的大理市和洱源县为实例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从生态系统的生境、生物群落、生态过程以及胁迫等方面,对生态系统多样性遥感定量评估进行了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
  (1)建立了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本文建立了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确定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类型,并对生物多样性胁迫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态系统的格局动态来看,研究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原生植被减少,栖息地改变、生境破坏,对物种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加上过度的旅游开发,使研究区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
  (2)构建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生态过程方面,选取人口压力、城市化程度、土壤侵蚀作为压力指标,选取生态系统丰富度、破碎度、自然性以及连通性作为状态指标,选取生产能力与植被覆盖作为响应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对具体指标的获取以及生态学意义进行解译,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确定了评估结果的分级标准。
  (3)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本文对1995、2000和2008研究区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整体状况较好,但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加上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社会经济上升、旅游业迅速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应开展生态旅游,发挥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完善保护体系等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