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救助管理站服务研究
【6h】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救助管理站服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救助管理站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救助管理站的含义及其分类

2.1.2 救助管理站的职能定位

2.1.3 救助管理站服务的范围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完善救助管理站服务的借鉴意义

2.3.1 以服务公民为导向

2.3.2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2.3.3 以民主行政为手段

2.3.4 以权责分明为关键

第3章 我国救助管理站服务现状分析

3.1 我国救助管理站服务的基本情况

3.1.1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救助服务理念逐步确立

3.1.2 以服务流浪乞讨人员为中心的救助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3.1.3 多部门协作的救助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3.1.4 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工作局面依次展开

3.2 我国救助管理站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3.2.2 受助对象合理的利益诉求无法满足

3.2.3 救助服务相关部门责任不明

3.2.4 社会力量动员不足

3.3 我国救助管理站服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3.1 角色转变滞后

3.3.2 服务目标偏离

3.3.3 权责界定模糊

3.3.4 管理法规不完善

第4章 国外救助管理站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无家可归救助服务的经验

4.1.1 加拿大无家可归政府机构管理的经验

4.1.2 爱尔兰无家可归战略管理的经验

4.1.3 英国无家可归者救助政策的经验

4.1.4 美国无家可归救助体系民营化的经验

4.1.5 法国民间团体参与救助管理的经验

4.2 先进经验的启示

4.2.1 注重政府机构的管理与协调

4.2.2 注重政府战略的开发与管理

4.2.3 注重政策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4.2.4 注重民间力量的发展与合作

4.2.5 注重多元服务的开发与保障

第5章 完善救助管理站服务的对策思考

5.1 强化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5.1.1 培育公共行政精神

5.1.2 提高整体素质

5.1.3 积极关注并回应受助对象的多元化需求

5.2 构建救助管理站合理的服务供给格局

5.2.1 政府主导

5.2.2 部门协作

5.2.3 社会参与

5.2.4 流浪乞讨人员配合

5.3 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管理法规

5.3.1 建立“首接责任制”并落实责任追究制

5.3.2 明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法律法规与具体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救助管理站,其服务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其作用的发挥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激烈变动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以及时刻发生变化的流浪乞讨现象,救助管理站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如何更好地提升救助管理站的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受助对象的生存状况,促进救助管理站服务更加积极有效已成为当务之急,放眼当前,尽管救助管理站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与发展,特别是是引入专业社工以来,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服务水平不断向专业化迈进,然而,在实际的救助服务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的不足,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受助对象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关部门责任不明、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较为滞后,救助管理站的服务目标出现了偏离、救助服务相关部门的职责界定较为模糊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管理法规不完善。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责任的多重性,针对救助管理站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救助管理站服务的对策。具体而言:应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共行政精神,提高整体素质,积极关注并回应受助对象的基本需求以及发展需求,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一切以受助对象的发展为最终的服务目标;着力构建合理的服务供给格局,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流浪乞讨人员配合的救助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充分的法律制度保障,建立“首接责任制”并积极落实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法律法规与具体政策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