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6h】

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研究

1.2.2 康有为经学思想研究

1.2.3 康有为哲学思想研究

1.2.4 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

1.2.5 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研究

1.2.6 康有为科学思想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文章创新点

1.4.3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近代西方入侵与儒学的危机及变革

2.1 帝制衰败与儒学危机

2.1.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2 国内矛盾日逐加深

2.2 西教和西学的冲击

2.2.1 基督教对儒学的冲击

2.2.2 西学对儒学的挑战

2.3 社会变迁对儒学的影响

2.3.1 经济基础的变化

2.3.2 社会结构的改变

2.3.3 社会风尚的变化

2.4 从乾嘉汉学向今文经学的转变

第3章 应变——托孔改制,援西入儒

3.1 康有为儒学变革的思想来源

3.1.1 清代今文经学思想

3.1.2 佛教和基督教思想

3.1.3 近代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3.2 纳儒入教——儒学的宗教化

3.2.1 纳儒入教的原因分析

3.2.2 孔教理论的构建

3.2.3 康有为倡立孔教的活动

3.3 援西入儒——儒学的现代化

3.3.1 用进化论解释儒家“三世说”

3.3.2 由“仁”引出自由、平等、博爱

3.3.3 将民主思想融入儒家仁政学说

3.3.4 引入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

3.3.5 对近代科学思想的吸纳

3.4 大同社会——儒家理想国的重构

3.4.1 《大同书》的理论来源

3.4.2 《大同书》的形成过程

3.4.3 《大同书》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第4章 守常——立足传统,以儒为本

4.1 “尊孔保教”的根本宗旨

4.1.1 尊孔子为教主

4.1.2 变革是为保教

4.1.3 “尊孔保教”的实践

4.1.4 尊儒思想一以贯之

4.2 “仁”为基石的新儒学体系的构建

4.2.1 “仁”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4.2.2 “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

4.2.3 “仁”是理想政治的基础

4.2.4 “仁”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4.3 今文经学的整体思想之根基

4.3.1 今文经学的传承与演变

4.3.2 今文经学的理论特征

4.3.3 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

4.3.4 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利用和改造

4.4 “内圣外王”之旨归

4.4.1 “内圣外王”与儒者的理想追求

4.4.2 康有为的“内圣外王”思想

4.5 “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4.5.1 元仁一体

4.5.2 天人同仁

4.5.3 不忍人之心即仁

4.5.4 尽性可参天地

4.6 人道、人世的重点关照

第5章 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学

5.1 西方的挑战与儒学的现代转型

5.2 关于现代新儒家的界定

5.3 为什么说康有为是新儒学的开创者

5.4 康有为的问题与新儒学的研究

5.4.1 儒学宗教化的问题

5.4.2 儒学制度化问题

5.4.3 经典诠释与儒学现代转型

5.4.4 儒家大同思想的现代发展

5.5 守常与应变的统一——康有为儒学变革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着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
  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通过吸纳西方近代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以为晚清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其主要内容有:一是“纳儒入教”,开辟儒学宗教化的新路向。近代西方基督教的输入对儒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上升所造成的巨大文化反差,使当时的中国人不能不正视宗教这种文化模式及其特殊的社会作用。传统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儒学依附于传统的制度和权力,并通过它们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力,但一旦政权和制度遭遇危机,势必殃及儒学。随着清朝帝国逐渐衰败和瓦解,作为其意识形态的儒学也被人们普遍怀疑。为保全和重振儒学,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康有为“纳儒入教”开辟了儒学宗教化的新路向,当代大陆新儒家复兴“儒教”的主张,基本上承接了康有为的这一思路。二是“援西入儒”,使儒学的内容现代化。康有为“纳儒入教”主要是从形式上改变儒学,“援西入儒”则是通过融纳西方现代文明因子,使儒学的内容获得更新,从而使之现代化。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康有为还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并且将发展科学与救国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三是构建大同社会,重建理想国。按照康有为的新“三世说”,大同社会是儒家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儒家理想政治的实现。康有为以“仁”为起点和核心,以去苦求乐为目标,在对人世苦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去除“九界”,构建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大同社会。他在书中提出的去家、去国及建立世界政府等设想,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说任何一种圆满的思想都需要理想国的构建,康有为的《大同书》对儒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康有为的儒学之“变”,旨在应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他倡立孔教,是为保教;引进民主和科学的目的则为强国。对近代西方入侵对儒学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康有为都做出了回应:一是基督教入侵提出的儒学宗教性问题;其二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输入需要传统政治儒学有新的发展;其三是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他以“孔教论”应对基督教的挑战;以“三世说”发展传统政治儒学,并重构富有儒家特色的乌托邦—大同社会;以“孔教”与“物质之学”(即科学)并举,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康有为的这些回应都是具有开创性的,也影响了后来新儒学的发展。
  康有为的儒学变革并非简单移植和照搬西方思想,而是立足传统,“守常”以“应变”:一、康有为一生以尊孔保教为职志,他的儒学变革,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其他思想进行融摄,目的是为了充实、完善、保存和发展儒学,使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康有为的新儒学体系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构建的,其承接的是由先秦孔子创立,经汉代董仲舒、何休发扬光大,并由“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刘逢禄等复兴的政治儒学传统,是传统政治儒学的现代发展。三、在康有为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以贯之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理想政治的道德基础和社会进化的动力,而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四、康有为的“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等思想,以及对人道人世的关注,都是对儒学传统的继承。由此可见,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并不是要抛弃儒家传统,而是立足于儒家传统,通过掘发公羊学的改制“精义”和“三世说”,拓展儒学的包容性,将西方思想融入其儒学思想体系。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是为应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同时也为回应近代西方文明的挑战,是儒学现代转型的结果。本文从儒学转型的视角对现代新儒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现代新儒家”的界定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将新儒家的界定局限于宋明理学(主要是心性儒学)一脉,而将其他形态的儒学思想排除在外;二是将现代新儒家定位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种保守的回应,而以“五四”为界线划分新旧儒家,将五四之前的康有为等对西学有反思的儒者排除在外。为此,笔者对“现代新儒家”的界定进行修正,并从“守常”与“应变”两个方面来论证康有为的儒学既符合“现代新儒家”之“新”,也符合“现代新儒家”之“旧”,康有为实乃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儒学变革思路及其“守常”与“应变”,对于现当代新儒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启示。
  以康有为为现代儒学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可以进一步明确现代新儒学的使命;二是有助于儒学研究面向中国问题;三是有助于现代儒学的新开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