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6h】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5 研究内容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论文构成

第2章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历程

2.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前后:发展期

2.1.3 文化大革命期间至20世纪末:停滞和恢复期

2.1.4 21世纪初:繁荣期

2.1.5 2010年至今:融合发展期

2.2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

2.2.1 媒体种类丰富

2.2.2 运作团队以教师加学生为主

2.2.3 传播内容以校内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

2.2.4 传播受众主要为校内师生

2.2.5 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但远落后于社会媒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1 新媒体环境的客观要求

3.1.2 化解高校校园媒体外部挑战的需要

3.1.3 契合受众对融合新闻的需求

3.2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2.1 媒体平台集中便于管理

3.2.2 校园注意力经济潜力巨大

3.2.3 人才与经验的储备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内容及模式

4.1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内容

4.1.1 传播思想的融合

4.1.2 传播体制的融合

4.1.3 传播内容的融合

4.1.4 传播媒介的融合

4.2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模式

4.2.1 国内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两种模式

4.2.2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的结构模式构想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融合理念不强

5.1.2 管理体制“各自为政”

5.1.3 媒体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5.1.4 发展资金不足

5.2 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

5.2.1 更新传播理念

5.2.2 变革管理体制

5.2.3 提升业务队伍

5.2.4 试水商业化运营

5.2.5 寻求外部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的革新,媒介发展已经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校园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教化育人、校园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在面临新媒体兴起带来的重重挑战下,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分层抽样与问卷调查法,对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本专科院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媒体种类繁多,运作团队以师生为主,对新兴媒体的开发落后于社会媒体。面临社会媒体冲击的外部压力和受众对融合新闻的内部拉力,校园媒体必须通过媒体融合获得发展新机。同时,校园媒体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潜力巨大的校园注意力经济以及人才与经验的储备,为校园媒体走融合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是新闻生产各个要素的融合。对于校园媒体而言,媒体融合首先是传播思想上的融合,校园媒体需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品牌意识;传播体制上需要实现“管办分离”,整合资源成立融合机构;传播内容上需要针对不同平台进行内容的差异化定位;传播媒介上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联动。基于上述融合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的两种模式,党委行政下设各编辑部的兰州大学模式,及先融合要素再融合平台的武汉大学模式,基于这两种模式及借鉴国外校园媒体的融合经验,本文提出了结构模式构想,并指出将素材输出到各平台之前,“重定向”的步骤很重要。
  基于校园媒体目前的发展情况,在媒介发展道路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融合理念不强,管理体制形成壁垒,从业人员参差不齐,资金不足及传播效果不理想等。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人才方面,培养全媒体人才,打造大学生实践基地,为融合发展储备队伍;资金上,试水商业化运营,实现财务独立;尝试“走出去”,与校际媒体、社会媒体进行更广域的融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