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礼仪社会整合功能的理性思考
【6h】

礼仪社会整合功能的理性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礼仪及其发展

(一)礼仪的内涵

1.礼仪概念的界定

2.礼仪与相关概念

(二)礼仪的历史变迁

1.原始社会时期

2.奴隶社会时期

3.封建社会时期

4.现代礼仪阶段

(三)礼仪相关文献研究

1.规则性礼仪

2.规范性礼仪

(四)本文的研究架构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意义

二、社会整合理论与礼仪整合功能

(一)社会整合理论

1.孔德与社会整合

2.迪尔凯姆与社会整合

3.帕森斯与社会整合

(二)礼仪的整合功能

1.礼仪的媒介功能

2.礼仪的规范功能

(三)礼仪整合的必要性

1.社会整合的必要性

2.礼仪整合的必要性

三、礼仪社会整合过程

(一)礼仪符号

1.符号的概念

2.礼仪符号的特征

(二)学习礼仪

1.模仿

2.内化

3.礼仪惯习

(三)礼仪的社会整合

四、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条件

(一)礼仪的认可阶段

1.礼仪认可阶段的实现条件

2.礼仪认可阶段的问题——认同

(二)礼仪的学习阶段

1.礼仪学习阶段的实现条件

2.礼仪学习阶段的问题——表俗化

(三)礼仪的社会整合阶段

1.礼仪社会整合阶段的实现条件

2.礼仪社会整合阶段的问题——礼仪滞后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礼仪是由“礼”和“仪”两部分结合而成的。“礼”是指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相互尊重,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所谓“仪”是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主要指礼貌、礼节、仪式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矛盾更为复杂,问题丛丛。而进行社会整合则是缓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礼仪的媒介功能和规范功能促使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与群体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社会群体内部的整合以及社会群体间的整合,最终实现国家整合的目的。 本文主要解析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过程。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最先感受或体会到的就是礼仪的外在符号形式(语言、姿势和程序),礼仪是一种具有标准化意义的符号,个体会自愿或强制地模仿礼仪符号。礼仪的模仿阶段是对礼仪外在的、形式仪的部分的简单认识、模仿,而个体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模仿的阶段,即个体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礼仪符号的真正内含。 个体理解礼仪内涵是在内化阶段。礼仪内化的过程是客体对主体刺激,是外在与内在进行的一种沟通形式;礼仪符号的内化阶段是把礼仪的外在符号渗透到人个体的内心世界的过程(由主体我转化为客体我的阶段),也是礼仪进行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内化过程使个体对礼仪符号有了更深该的认识,引起个体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改变已有的认知或认知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客体的过程,表现为认知的发展和深化,导致认知结构质的变化。 礼仪内化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而且还透过思维、行为方式体现出其内在的礼仪结构,形成礼仪行为惯习。礼仪惯习把外在的礼仪结构内化到个体身体之中,将内化的礼仪结构来指导或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礼仪惯习是礼仪成为规范一个途径。 当个体礼仪惯习成为群体惯习,最终促成共同的礼仪规范、共同的价值观确立。礼仪规范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外在礼仪规范又重新对个人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通过个体对礼仪学习的微观过程,将礼仪符号、礼仪规范两大宏观概念联接起来,最终实现礼仪整合。 本文还对礼仪实现社会整合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各阶段实现条件进行了深入阐述,并以认同问题、表俗化以及礼仪滞后这三个问题为代表解析礼仪实现整合的条件。综上所述,本文以全新的视角解析了中国实现社会整合的礼仪之路,为中国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礼仪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