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6h】

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代理获取

摘要

伴随中国大学教育的逐步现代化,中国大学的文学理论教材走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文论教师和不少优秀学生都在不断的探索前行,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努力与中国文学现实相结合,力求达到现代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回溯整个学科发展史,审视21世纪初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状况,总给人以茫茫然无所适从之感。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教材,特别是从21世纪初几本影响较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入手,清理出一条理路,为文学专业文学理论教学出一点绵薄之力。也算是给那些为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和文论教学做出有益贡献的人们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首先回顾20世纪20年代到世纪末历时80年的教材由初步建设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西方文论的间接传入、苏联文艺学教材的引进、文学理论统编教材、童庆炳教材(也可以说自由开放的时代)。并尝试区分文学理论教材与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界限。并且强调突出文学理论教材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 第二章,首先分析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提出的“反本质主义”,理解作者本意是在开拓文学理论的领域,强调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接着分析汪正龙的《文学理论研究导引》、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及《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这三本教材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阵地,并不断反思尝试,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审美性。然后分析童庆炳和王一川二人的“双向拓展”,“双向拓展”与“文化研究”息息相关,而阎嘉的“三原则”,实质就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高度重视。王一川的《文学理论》通过建立“感兴”修辞理论,一定程度的实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早日融入世界文论之中。最后分析王元骧的《文学原理》,他着重强调人文性与实践性,这是马列文论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巨大成就与积极意义,特别强调学科独立性、中国化、文化诗学方面对塑造健康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同时分析新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困境,主要是西方文论话语与东方文论的契合,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分析文学理论课程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目前学生不喜欢文学理论,甚至不喜欢读经典,既有主观原因,也有时代原因、教材原因、老师原因等等。明确方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我们的文学理论的根本立场。我们的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结合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注重人文精神,坚持文学的审美性社会性。努力进取,改革传统的授课方法,适应现实需要,相信文学理论教材一定会编写得更好,文学理论课程一定会发挥其巨大的理论武器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