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认知诗学视阈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的文本世界理论研究
【6h】

认知诗学视阈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的文本世界理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Research Background

1.2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Studies of the Text World Theory

2.2Studies of Robert Frost and His Works

Chapter Three Generation of Text World and Interpretation of Frost’s Poems

3.1Duality of Text World Generation

3.2The “Heteronomousness” of Text World in Frost’s Poems

Chapter Four Function-advancing of Text World and Interpretation of Frost’s Poems

4.1Function-advancing Propositions of Text World Theory

4.2Multi-layer Function Advancing in Frost’s Poems

4.2.1 Multi-layer Function Advancing in Mowing

4.2.2 Multi-layer Function Advancing in The Oven Bird

Chapter Five World-swit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Frost’s Poems

5.1World-switch and the Generation of Sub-worlds

5.2Switch of Text World and Focalisation Shift in Frost’s Poems

5.2.1 Focalisation Shift in The Last Word of a Bluebird

5.2.2 Focalisation Shift in Fire and Ice

Chapter Six Conclusion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派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敬仰。他的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和田园风情。善于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人生哲理的弗罗斯特认为诗歌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意义的隐秘性,在其《一首诗的形迹》(1939)一文中写到:“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由此他的诗歌成为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们总能在其看似浅显易懂的诗行中探究出不一样的丰富的内涵。 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世界理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认知诗学这一交叉学科将文学和语言学进行结合和渗透,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批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认知诗学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轨道上,致力于对文学文本进行认知解读。Peter 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2002)是其标志性作品。本文选择认知诗学视阈下的文本世界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将弗罗斯特的六首经典诗歌作为文本研究对象,由此来探析弗罗斯特诗歌中主题的认知解读和实现。 Paul Werth教授最先提出文本世界理论并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而后在Joanna Gavins教授的研究下,其框架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研究方法的文本世界理论致力于语篇认知研究,学者马菊玲(2010:72)在其文章中指出文本世界理论诠释了语言与概念化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探析了人类交际时的心智过程。Paul Werth的作品《文本世界:表征话语中的概念空间》(1999)和Joanna Gavins的作品《文本世界理论入门》(2007)是文本世界理论的两本权威著作,成为后人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文本世界理论的三个层次:文本世界的产生、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以及文本世界转换,本文探析了弗罗斯特诗歌主题的实现。首先,文本世界生成的二重性决定了弗罗斯特诗歌主题诠释的“他治”原则,强调文本世界生成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其次,主题的实现主要侧重于从单层次功能推进到多层次功能推进。最后在文本世界的转换中,诗篇视点的移位决定了诗歌主题思想的正确诠释。在分析诗歌文本时,实现了读者和诗人之间的一种跨时空的有效交流和主题的准确解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