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
【6h】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HIV、HCV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HCV对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HIV病程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合并HIV感染对HCV病程及抗丙肝治疗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有偿献血/受血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HIV/HCV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

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HIV、HCV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中HIV、HCV、及混合感染的情况,以制定合理的措施控制HIV、HCV的传播。 方法:分别以部分地区的婚检、孕检人群为普通人群,而既往有偿献血员、受血者、静脉吸毒者为高危人群,采用ELISA检测抗HIV、抗HCV。PCR扩增HIVPOL区、HCV core区基因,分析HIV、HCV基因型。 结果:共46891例婚检及孕检人群进行了抗HIV检测,其中阳性577例,抗HIV感染率为1.23%。其中24532例婚检及孕检人群进行了抗HCV检测,其中阳性450例,人群中感染率为1.8%。伊宁地区婚检人群的抗HIV、抗HCV感染率(分别为(1.8%,4.2%)均明显高于通城地区(0%,1.5%),两地婚检人群中HCV感染率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高危人群中HCV的感染率为61.7%(673/1090),HIV的感染率为34.3%(399/1163)。在既往有偿供血员、受血、静脉吸毒、异性及男男同性传播感染HIV的人群中合并HCV的感染率分别为80.2%(595/742),56.3%(218/387),76.5%(179/234),8.6%(117/1360),3.1%(5/161)。542名HIV/AIDS患者POL区基因分析,结果发现HIV-1株B'亚型416(76.8%)例,CRF01-AE,78例(14.4%);CRF08-BC40例(7.4%);B亚型,5例(0.9%);C亚型,2例(0.2%);CRF12-BF1例(0.4%)。206例HCV core区基因分型检测,其中1b型167例(81.1%),2a型24例(11.7%),1b/2a重组型3例,6a型2例,3b型和3a型各1例。 结论:HIV、HCV在我国呈现普遍低流行,局部高流行,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血传播流行区HIV、HCV互为高危人群;血传播是HIV/HCV合并感染的主要途径,本地区HIV、HCV的基因型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但与感染途径有明显的关系。 第二部分 HCV对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合并丙肝感染是否影响ART的长期疗效,及HCV对ART治疗后HIV病程的影响。方法:对目前已行ART治疗患者,按抗HCV阳性和阴性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ART治疗后患者的CD4+T细胞数、HIV载量和肝功能。以死亡作为病程的终点,分析HCV对HIV进展的影响。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CD4计数均逐渐增高,末次访视CD4计数均较入组时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HCV组增幅较低、增长速度较慢;HIV-RNA转阴率也无明显差异,随着治疗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两组转阴率均下降,能坚持长期治疗者,病毒仍可获得较高的转阴率,HIV/HCV组肝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HIV组。接受cART治疗后,HIV与HIV/HCV组病死率类似,但HIV/HCV组因肝病死亡者明显增多。 结论:HCV没有影响ART长期的病毒学应答,但合并感染者减慢了CD4增加的幅度,增加了肝功能的异常率,增加了肝病相关的病死率。 第三部分HIV对HCV病程进展及抗HCV治疗的影响 目的:了解HIV对HCV进展至肝硬化、肝癌及死亡的影响。了解开展cART后,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了解合并HIV感染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疗效的影响。为我国HIV/HCV合并感染者制定合理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HIV对未行抗丙肝治疗者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死亡的影响;Kaplan-Meier方法分析HIV对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采用logistical回归分析了接受ART治疗HIV/HCV者发生ESLD的危险因素。前瞻性地观察了HIV/HCV接受IFN+病毒唑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平均感染HCV14年余,HIV/HCV合并感染组与单一HCV感染组ESLD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9)VS5.2%(7/134),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开展cART前后,HIV/HCV合并感染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0.5%(61/297)及12.2%(28/229),均明显高于单一HCV感染的PBD(3.0%,4/134)。合并HIV/HCV肝硬化者进展至肝癌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22.2%(14/63)和57.1%(36/63),而单一HCV肝硬化者中,肝癌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8.7%(9/1045)17.3%(18/104),两者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HIV阳性或阴性的丙肝肝硬化进展至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14.9±1.4月,65.4±5.5月,两者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基线时年龄>40岁(OR=2.385,P=0.039),CDC分期C期(OR=10.472,P=0.000),ALT异常(OR=16.374,P=0.000),合并HBV(OR=2.507,P=0.042),cART持续时间>5years(OR=3.232,P=0.010)及CD4T细胞计数>200cells/mm3(OR=0.364,P=O.011)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显著相关。HIV/HCV组与HCV组在IFN/RBV治疗24周、48周及停药半年后,HCV-RNA的转阴率分别为92.5%VS100%,86.3%VS94.7%,64.7%VS73.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LT异常率,HIV/HCV组从治疗前47.2%降至治疗结束时13.2%,而HCV组从60.9%降至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V/HCV者pegIFN/RBV与IFN/RBV组HCV转阴率及CD4变化均类似。HIV/HCV出现副作用的类型更多,含AZT方案者贫血明显更多。 结论:HIV明显促进了HCV进展至肝硬化、肝癌,明显缩短了HCV相关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HIV/HCV发生终末期肝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乙肝感染、艾滋病分期、HIV-RNA、ALT及CD4计数。对CD4计数>350个/ul的HIV/HCV合并感染者开展抗丙肝的治疗,HIV没有影响抗丙肝治疗结束时的应答;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短效IFN与pegIFN联合RBV在治疗结束时应答没有统计学差异,持续应答的影响尚需加强随访观察。抗丙肝患者cART方案中应避免包含AZT、D4T联用。 第四部分、合并HIV及IL28B rs12979860多态性对丙肝自发清除率的影响 目的:了解HIV及IL28B基因多态性对丙肝自发清除率的影响。 方法:以既往有偿供血或受血感染HCV者为研究对象,采用real-time PCR动态监测HCVRNA,采用PCR方法扩增IL28B rs12979860片段,测序产物直接与标准序列比对而确定IL28B的基因型,并采用logistal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对丙肝自发清除率影响因素。 结果:656例慢性HCV感染者,共发现159例丙肝RNA为持续阴性,丙肝的自发清除率为24.2%。而HIV阴性和阳性组丙肝的自发清除率分别为23.1%(51/221)和24.8%(108/435),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IL28B rs12979860的CC基因型患者的丙肝自发清除率为27.3%(47/172),明显高于非CC基因型7.4%(2/27),两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丙肝自发清除率的因素为IL28B rs12979860的CC基因型及合并乙肝感染。 结论:合并HIV感染没有影响既往有偿供血或受血感染HCV者的丙肝自发清除,IL28Brs12979860的CC基因型有更高的HCV自发清除率,重叠乙肝感染者丙肝的自发清除率更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