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h】

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框架与目的

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二、城市融合

三、社会管理

第四节研究方法

第五节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思考与辨析: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述评

第一节“融合’’抑或“融入"?——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概念厘定

一、国外学者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定义研究

三、概念的厘清:评述与讨论

第二节融合怎么测度?——农民工城市融合测度的研究范式

一、理论体系的建构: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测度的理论研究范式

二、现实的维度与视角: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测度的实证研究范式

三、简要评述与理论思考

第三节什么影响融合?——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收入水平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二、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三、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四、住房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五、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合

六、制度障碍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七、其他因素与农民工城市融合

八、简短的述评

第三章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农民工与中国城市化

第一节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一、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二、流动、迁移与融合——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工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回顾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的主要理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动力机制的主要理论

第四章实证检验: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介绍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的统计结果

二、农民工小时工资的统计结果

三、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统计结果

四、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统计结果

五、农民工住房情况的统计结果

六、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统计结果

七、其他变量的统计结果

第三节计量分析结果

一、农民工收入与城市融合

二、农民工工资拖欠与城市融合

三、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与城市融合

四、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城市融合

五、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与城市融合

六、农民工住房与城市融合

七、农民工子女教育与城市融合

八、其他解释变量与城市融合

第五章共性与差异:农民工城市融合的代际比较

第一节文献回顾:新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

第二节样本描述:新老生代农民工代际特征差异比较

一、群体界定:新老生代农民工的划分

二、样本的总体情况

三、样本的统计描述

第三节农民工城市融合代际差异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结论与思考:以创新社会管理驱动农民工城市融合

第一节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及其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

二、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以创新社会管理驱动农民工城市融合

一、改革户籍制度

二、扩大就业率、确保农民工收入稳定

三、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四、加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加快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

六、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七、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八、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

九、以社区为平台拓宽城市接纳度

结语:加快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泛指拥有农村户籍和承包经营土地,但从事的生产活动却与自己的土地分离,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的劳动力。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比上年增加274万人。正如所切身感知的那样,农民工向城市的大量涌入给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治安不稳定、社会分层加剧、社会区隔现象凸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消除这些社会隐患,更快、更好地推进数以亿计农民工群体的乡城转移、城市融合,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政府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市民化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的九项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本文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研数据,通过定量的方法全面研究了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计量结果,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出发点,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住房和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在界定农民工、城市融合和社会管理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概念厘定、融合程度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地综述。从已有研究来看,理论界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合”至今也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或者相对清楚明晰的界定,这不仅影响到人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更给研究者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是困扰,制约了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本文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就是农民工在享有平等权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城市文化相互适应的过程。同时,综合已经研究文献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在农民工城市融合测度方面,本文借鉴了Goldlust在《移民适应的多元模型研究》一文中使用的主观评价指标,从自我意识的转变、对所在城市的态度和城市生活满意程度三个指标来测量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程度;在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相关因素上,本文确定了农民工的收入、住房、子女教育、权益保障和社会资本等相关因素角度,来探讨其与农民工城市融合之间的关系。 其次,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归纳了当前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并从流动、迁移与融合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城市化与农民工群体的关系。本文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进步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土地征用、转包、返还集体等带来的农用地减少;缺乏足够“务农经验”、没有“回乡”意愿的青年农民工群体的迅速成长等原因,共同决定了以农民工流向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当前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可逆性”的鲜明特征,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第三,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其城市融合的概率显著的提高,但是收入存在着边际递减效用;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其城市融合的概率将下降,同时,对讨薪过程的满意度对城市融合也有显著的影响;农民工参加非农技能培训增加了其收入,进而使其城市完全融合的概率增大;农民工在务工地(武汉)的社会资本规模对城市融合有正的影响,而其他地方的社会资本规模对城市融合有负的影响;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其城市融合,而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在城市拥有自己住房将显著的提高其城市融合的概率;相对与有子女家乡上学的农民工而言,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读书,无论是农民工打工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能显著地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完全融合的概率。 第四,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比较了农民工城市融合的代际差异特征。经过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新老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消费方式、流动动机、自我认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本章还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影响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合因素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收入、住房、人力资本以及工资是否被拖欠对两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都有显著的影响;而就社会资本和社会保障两个因素对城市融合的影响来看,两代农民工则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 最后,本文基于创新社会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对加快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政策思考。本文认为,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农民工群体的良好发展进行社会系统整体协调,对农民工务工、生活的不同领域及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的一系列过程与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合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扩大就业率、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权益保障、加快解决住房保障问题、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社区为平台拓宽城市接纳度,来共同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在于:首先,从已有的对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看,对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和权益保障三类影响因素的关注还不够广泛,并且,已有的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定性视角肯定这三类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作用,而本文基于定量视角,在考虑农民工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等变量的基础上,测度了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和权益保障对其城市融合的作用,在研究视角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其次,本文在采用order probit方法估计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的参数时,不仅控制了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变量,同时还纳入了住房、权益保障、子女教育和社会资本等变量,尽可能地避免了因遗漏变量而造成的内生性问题,保证了参数的一致估计。同时,考虑到个别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还采用了PSM方法对变量参数进行了估计,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