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伦理文化关照下餐馆名称拟亲属称谓探微:宜昌美团餐馆名称调查
【6h】

中国伦理文化关照下餐馆名称拟亲属称谓探微:宜昌美团餐馆名称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goal and question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2.2 Address terms

2.3 Kinship terms

2.4 Fictive kinship terms

2.5 Summary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Li Shuxin’s Emotive Principle

3.2 Gu Yueguo’s Attitudinal Warmth and Address Maxim

4. The use of fictive kinship terms for restaurants’ names in the Meituan net of Yichang

4.1 Restaurants in Yichang

4.2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fictive kinship terms

4.3 Discussion

4.4 Fictive kinship translation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著

展开▼

摘要

在中国,由于受到伦理文化的影响,人们使用着庞大的称谓系统。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两种。为了体现出对对方的友好态度和尊敬,人们又常常用亲属称谓去称呼非亲非故者,这样的称谓被叫做拟亲属称谓。在中国,拟亲属称谓不仅常常出现在在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很多的餐馆命名喜好拟亲属称谓的现象也甚是普遍。
  本文拟在李树新的情感原则和顾曰国的态度亲和与称谓最大化理论的关照下,对餐馆的拟称谓现象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以宜昌市美团上593家餐馆的命名为研究对象,对以拟亲属称谓命名的餐馆进行了数据收集,分类,分析和讨论。调查发现,有134家餐馆名称由带有“哥”“姐”“妈”“妹”“嫂”“婆”“爹”“叔”“娘”“姨”“婶”的拟亲属称谓命名,占餐馆总数的22.6%;在这些名称中,以带有“哥”“姐”“妈”的拟亲属称谓的使用最频繁;这些拟亲属称谓有不同的构成形式,主要形式由姓名中的某个字加上亲属称谓构成,比如“凯哥烧烤”。
  分析认为,数据中拟亲属称谓的形成机制为概念整合机制;拟亲属称谓使用的大量出现和中国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拟亲属称谓在宜昌市小餐馆名称中的使用这一现象体现了家国同构,集体主义和李树新的情感原则以及顾曰国的态度亲和和称谓最大化理论;大量使用带“哥”“姐”“妈”的拟亲属称谓这一现象主要归结于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礼文化。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揭示了宜昌市餐馆中使用拟亲属称谓作为其名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增强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为餐馆名称中使用的拟亲属称谓的恰当翻译提供了参考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