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释义理论指导下交替传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的应对策略——基于外交部长王毅在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个案研究
【6h】

释义理论指导下交替传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的应对策略——基于外交部长王毅在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任务描述

1.1 研究背景

1.1.1 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维度

1.1.2 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超载现象

1.2 任务简介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释义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2 认知超载现象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释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2 释义理论基本概念

3.2.1 翻译的性质——交际行为

3.2.2 翻译的对象——意义与意义单位

3.2.3 翻译的三个层次

3.3 口译三角模型与“脱离语言外壳”假说

4 任务过程

4.1 译前准备——预防认知超载现象出现的准备

4.1.1 确定口译对象及其背景主题

4.1.2 储备相关专业词汇

4.1.3 根据释义理论拟定认知资源的优化分配策略

4.2 翻译过程——认知超载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策略

4.2.1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应对策略

4.2.2 拍照录音等口译信息采集

4.3 译后审校——检验释义理论的应用

4.3.1 检验转录文本

4.3.2 检验译文成功度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具体分析

5.2.1 交替传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的综合评估

5.2.2 交替传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产生的原因

5.2.3 释义理论指导下交替传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的应对策略

5.3 释义理论标准下的译文检验——交际效果的检验

5.3.1 信息的准确度与完整度

5.3.2 语言风格与情感色彩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作为口译学习者,笔者在起初的口译实践中遇到信息密集、信息复杂等认知负荷时常常不知该如何处理,在应对上有失策略,因而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此类认知超载现象的出现影响着口译员能力的发挥与口译的最终质量,因此是一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巴黎释义派理论的兴起一反当时国际口译研究的常态,转向关注口译主体,通过对人认知结构和心理活动的考察,重新定义了口译的性质,目的与过程。该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思而非言语,因此在该理论指导下口译员可探索出应对认知超载现象的有效策略,以求达到口译作为交际行为的最佳效果。脱离语言外壳假说与口译三角模型的提出,让释义理论,在笔者看来,成为了指导译员处理口译过程中认知超载现象的不二选择。这种现象多以停顿(包括有声和无声停顿)、信息遗漏、误译的形式出现。
  首先,笔者回顾了此次的研究背景,即国内外有关释义理论和交替传译过程研究总体情况和分析了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认知环境和译员自身的认知机制两个主要的主客观认知维度。然后,笔者交代了此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和此次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再后,通过具体分析笔者在释义派理论指导下亲身实践的交替传译活动,其中包括了这几次口译活动的现场录音、口译笔记等材料,笔者先分析了认知超载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者是如何应用释义派理论处理自身的认知超载问题的。最后,笔者根据释义理论的标准过对译文质量进行了分析,检验了译文的成功度。笔者从而得出结论,释义理论对交替传译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现象,的确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根据释义理论制定出的相对应的应对策略如要点浓缩、逻辑重组、语境推理与释义补充等方法都可以帮助译员高效率地处理自身的认知负荷,并达到了释义理论标准上的成功译文。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可启发口译译员在日后具体的交替传译实践中应对认知超载、降低译员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其口译实践成功的可能性并为口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拓宽日后有关口译策略的此类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